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让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的河床中流淌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正和陶先生的真知灼见相吻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实施“生活数学”教育,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小数乘除法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电和煤气已进入千家万户,究竟是用煤气省还是用电合算?”因为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学生欣然回家调查,结果很快出来。 “电饭煲的功率是800瓦,每小时用电0.8度,每度电是0.50元左右,煤气一罐是60元左右,大约可连续烧60小时。再通过实践计算,电饭煲每次烧饭需30分钟,花费约0.5×0.8×0.5=0.2(元),煤气烧饭每次也需30分钟,花费60÷60×0.5=0.50(元)。最后得出结论,用电比用煤气烧饭更便宜,而且干净又方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探究并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赏识信任鼓励,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告诉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才会促进教学相长,才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才会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朋友的关系。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赏识信任的课堂,因为只有共同的信任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师生将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师生绽放的笑靥将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我让学生做课外练习册上的有关补充题。同学们刚做了一会儿,就嚷了起来:“老师,这道题求圆柱的高太麻烦了,用侧面

积除以底面周长,除不尽,商是循环小数。”

“噢,是吗?”我一看,题目是这样的:圆柱的侧面积是80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4分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计算起来。

先求圆柱的底面周长:2×3.14×4=25.12(分米)

再求圆柱的高:80÷25.12

“果然除不尽。” 我随即让学生把80平方分米改成了75.36平方分米,这下可容易做了。

75.36÷25.12=3(分米)

最后算出圆柱的体积:3.14×42×3=150.72(立方分米)。

同学们继续安静地接着做题,只有小恒和他的同桌不时地在交流着什么。不一会儿,小恒在下面兴奋地叫了起来:“老师,这题还有一种简便方法,可以不必换掉‘80’”。

是真的吗?我有些惊奇,同学们也都表示怀疑。小恒着急地望着我,手足无措。

我明白课堂就是需要这种与众不同的声音,于是我鼓励小哲:“老师相信你,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想的吗?”小哲立即到办公室里拿来了圆柱体积演示教具,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进行讲解:“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这没什么,上课时我们也是这样动手操作的。”我心里暗暗想着。只见小哲把长方体又这么一摆(如右图),然后问道:“你们说长方体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我不禁一愣,长方体还可以这样摆放。同学们也开始兴奋了,都在互相交流起来。接着,一些同学也嚷了起来:“我也知道了!”“长方体的底面积不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不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吗?那圆柱的体积也就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高。”我也恍然大悟,其实练习册上的这道题目根本不需要改换“80”,它可以这样计算:80÷2×4=160(立方分米),当初出题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新课堂是赏识信任的课堂!教师用信任的力量点化课堂的美丽,在给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时时流淌着诗意,处处充盈着精彩,天天充满着激情。反思自己,我感到十分惭愧。这部分内容我已教过很多次,却并没有深入钻研教材,自以为圆柱的体积只能用底面积乘高,况且第二种方法在教材上、教参上都未曾提起过,我从来就没想过除此之外还会有别的解法。虽然这题中的侧面积“80”其实已在提醒着我,但我还是没深入地反思一下,只是轻描淡写地让学生换了一个数。看来我虽熟知新课程理念,但实际上还是唯教材、教参为圣经,不敢有“超越”之想。而孩子们却比我勇敢,比我自信,他们能够质疑教材上的唯一解法,挑战权威,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所庆幸的是,我并没有轻易否定这种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而是充分信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证明,去讨论交流。充分地信任我们的学生,还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会给我们预想不到的惊喜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学生带来的惊喜而更加充满生机!

三、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以往教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时不得不赶进度,把应该学生做的事都包揽了下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放得大一些,教师不要只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上课,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尤其是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有利,就应该抓住时机,敢于打破原来的设计,放开教学。

在五年级第一学期,我上过一节数学活动课:“请你当参谋”,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小灵通资费标准

种类
月租费
每分钟话费


25元
0.16元


6元
0.25元











⑴当每个打电话时间在100分钟和400分钟时,两种资费标准的电话费分别是多少呢?

⑵每个月打电话的时间在多少分钟左右,两种资费标准的电话费基本相等呢?

第⑴个小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解了出来。第⑵个小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觉得无从下手,我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没想到,学生们的想法如此新奇,发言如此精彩。有的小组用了步步逼近的方法,分别计算150分钟、200分钟、210分钟时两种资费标准的电话费,直至得出211分钟;有的小组讨论出了这种计算方法:(25-6)÷(0.25-0.16)≈211(分钟);还有的小组用了方程解法:设这个时间为X分钟,25+0.16X=6+0.25X,解出X≈211。当时我并没有讲解,只是在组织学生讲解,并不时地点头称赞,我的内心确实深深被学生折服了。

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速度不同,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使各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留给学生说的机会,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留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不要让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摆设和走过场,而要真正起到实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四、质疑问难,教给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陶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陶先生又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并非天生就是“闷葫芦”,而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学生不敢质疑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协作的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更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千万不能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因为我们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会超越自我、超越老师、超越前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正面评价,使学生时时有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在这种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

如我在教学“无处不在的百分数”的时候,出示中国体育彩票的摸奖宣传单。

即开型中国体育彩票

                (每张2元,发行1000万张)

特等奖10个
奖金50万元

一等奖10个
奖金5万元

二等奖80个
奖金1万元

三等奖1500个
奖金1000元

幸运奖10000个
奖金200元


在学生认识了“中奖率”以后,我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计算中奖率,然后讨论交流。同学们都做得很好,计算出了各个奖项的中奖率,有四位同学还回答出了全部奖项的中奖率。我正想继续下面的内容,突然一个中等学生大胆地站起来问:还可以计算全部奖金的返还率吗?这是我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当时我愣了一下,但随即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这就是全部奖项的中奖率;有的同学说,肯定不是的,因为全部奖项的中奖率是指全部奖项的中奖个数占发行总张数的百分之几,而全部奖金的返还率是指返还的全部奖金占发行总元数的百分之几。我让学生又亲自实践,动手计算,大家终于明白两者是不等同的。最后,我微笑地提醒学生:“是谁让我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掌声中,质疑的学生笑脸如花。

陶先生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重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的河床中温馨地流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对某些判断题的思考



判断题又叫是非题,一般是呈现一个命题,学生对这一命题做出是非判断。判断题是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题型。好的判断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但有一些判断题常常引起学生甚至教师之间的争论。

如: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修订本)“圆的认识”练习二十四第2题]。有的教师认为该命题错误,理由是这样表达不严密,应该加上“在同一个圆内”。也有教师认为该命题正确,因为这道题考查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也就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已经默认是在“在同一个圆内”,如果不是这样,则要具体说明从甲圆的圆心到乙圆的圆上。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省略,就像“妈妈比女儿年龄大”,没有谁在说之前加上“在女儿是该妈妈所生的前提下”这句话。

由于教材在揭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时,都强调在同一个圆内,因此,这里教师产生前一种想法也不无道理。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显然后一种意见是正确的。不过,笔者倒是想,就连老师对这样的判断题都感到困惑,学生在思考时的痛苦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把命题表达准确,避免学生在一些枝节或无关问题上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呢?

类似的,让学生困惑的例子还有:任何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都得1。对于此命题,一些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任何一个数”并没有把0去除。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由于0没有倒数,命题中说“一个数和它的倒数”,这个数已经不包含0了,否则“0这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本身就错了,因而此题正确。

笔者认为,判断题的命题通常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事实、原理和结论的正例或反例,在出判断题时应该注意两条策略:一是从考查知识的指向出发。教师应明确判断题考查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在呈现命题时应仔细推敲,不要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二是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出发。教师在呈现命题时,应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进行思考,而不必与学生“玩文字游戏”。比如,“任何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都得1”,如果把“任何”这个词去掉,改成“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都得1”,则更有益于学生思考。

进一步思考,怎样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

1. 数学知识:是客观,还是主观?对于下面这道判断题,老师们并不陌生。“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命题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可是这样判断,就是绝对正确了吗?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正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研究的方程。例如,x - x = 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袁振国教授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经验?把3个4写成3 × 4或4 × 3是否就影响学生对乘法本质意义的理解呢?现在我们不是已经改过来,不分“乘”和“乘以”了吗?这样省去了很多主观困扰。

2. 评价内容:是形式,还是本质?人为制造的无谓争论除了给学生带来困惑与茫然之外,还能带来什么?这种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过度追求形式化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和数学教育一直被过度的形式化所束缚,形式化成了戴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变得谨小慎微了,思维被困在小圈圈里打转转,所应具有的生动活泼和创造本能被渐渐销蚀了。”形式化固然是数学的特点,但绝对的形式化是做不到的,适度的非形式化反而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实质。没有说明“在同一个圆内”,就会导致学生拿此圆比彼圆吗?由此,数学判断题不能一味追求表达形式的逻辑性,不能过于咬文嚼字、死抠字眼,这样的结果只会把大部分学生“吓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分析与培养策略




     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也是人类进步的依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内化理论提出:思考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依循个人的内在语言来进行,并通过学生的经验活动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小学阶段“数学思考”的具体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该在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以及初步的演绎推理等方面获得发展。

    一、 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分析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思考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分析、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而且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已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考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一些,思维显现出一定的惰性。就后进生而言,其数学思考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肤浅,导致他们逐渐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后者又反过来制约了其思考能力的提高。

    为了对各层次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作一量性分析,我们采用问卷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与量化分析,我们觉得造成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智力水平、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等;二是教师教学的原因:包括教师的意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的评价等。

    二、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1. 创设数学思考的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静心思考、有所创新的。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2.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索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课堂交流和讨论才能深入,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提出“4个桃的1/4是几个”这一数学问题,我预设了不同的引入方案。最初的方案是让学生直接观察情境图,由教师提出问题。但实践下来觉得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最后确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前一课内容的基础上稍作改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先出示一盘桃(4个)和一只小猴,小猴高兴地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小猴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提出了“求4个桃的1/4是几个”这一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理解了问题的数学意义。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思考、交流,将指导作用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某一知识、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通过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上例的教学中,由于课前学生准备了小棒、圆片等学具,自然大部分学生会利用学具进行直观的操作,也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还有的学生用除法进行计算:4 ÷ 4 = 1(个)……由于有了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思考,在小组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且表达有理有据;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会心微笑,不同的想法自然引发了碰撞与共鸣。面对学生众多的方法,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一点睛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解题方法,认识本质: 无论是用学具分一分,还是画一画或算一算,都是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通过这一凸显问题本质的交流,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分享经验,尤其要鼓励平时不能主动发言的学生参与讨论。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准确地阐明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礼貌的交流与争鸣。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4. 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尝试,不断增强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当学生回答得正确时,教师评价:“你的思路非常清晰,解答得也非常正确!”可以使其精神倍增,信心十足;当学生的观点富有创意时,教师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真了不起!”可以激发其再次深入思考与创新的极大热情;当学生回答得稍有欠缺时,教师评价:“你的想法很好,但还并不完全正确,再想一想好吗?谁愿意帮助他回答完这个问题?”可以使思考得并不全面的学生既体面地坐下,又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与指点;当平常学习落后的学生高举起他的小手时,教师评价:“你真勇敢,而且回答得非常响亮清楚。”可以帮助其不断增强自信……

    在课堂上,经常性地使用类似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并坚持欣赏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提出问题,促使思考向深层次推进。

    5. 指导数学思考的方法。

    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引导有序思考。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有序思考能力。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教学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时,我先在黑板的左边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认识“平方米”这个单位时已经画过),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进而想一想: 如果要把1平方米的正方形分成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猜一猜可以分成多少个?为什么?接着由学生指挥,我在黑板上分一分进行验证:把每条边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这样把1平方米的正方形分成了100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通过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对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清清楚楚。在接下来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我便让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独立探索、验证,并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最后的结果,而且学会了如何有序地进行数学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指导对比辨析。对比辨析可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后,可以安排这样的对比练习:(1)我们学校有3幢教学楼,每幢有4层,每层有4个教室。一共有多少个教室?(2) 我们学校有3幢教学楼,每幢有4层,一共有48个教室。每层有多少个教室?首先,组织学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仔细读题、分析,发现这两题讲的都是有关学校教室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另外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之后,组织学生比较:这两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第(1)题求的是教室的总数,可以先求每幢教学楼有几个教室,再求3幢教学楼一共有多少个教室;或者可以先求3幢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层,再求12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连乘的方法解答。而第(2)题求的是每层有几个教室,可以先求平均每幢教学楼有多少个教室,再求每层有多少个教室;或者先求3幢教学楼一共有多少层,再求平均每层有多少个教室,用连除的方法解答。比较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每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吗?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辨析,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会不断增强,解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而且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鼓励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数学思考的重要成果。学生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数学思考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学习了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和《认识面积》两个单元后,教师出示下面一题:在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菜地上种蔬菜,其中2/5种黄瓜,其余的种西红柿。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1) 这块地的面积有多大?(2)种黄瓜多少平方米?(3) 种西红柿多少平方米?(4) 西红柿比黄瓜多种多少平方米?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学生对问题提供的条件进行积极思考的结果。在学生经过探索解决问题之后,我又组织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注意到解决后面的几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第(1)个问题。这样,学生对怎样合理地提出数学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另外,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意识。

    6. 反思数学思考的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会反思是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生反思数学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进而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指导、支配、决定和监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

    新知学习后的反思。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数学本质相一致。如果说新知的教学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为重点,那么学习后的反思就应以学习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每一课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自我提问和互相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是怎么学会的?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能沟通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的联系,并尝试对新知的延伸进行探询。

    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弗赖登塔尔指出:“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综观现在的课堂,有些学生仍然认为做完题就完成了任务,不会主动对解题过程进行回头看和再思考,也不会对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作进一步认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思维的灵活性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我常常引导他们思考:回忆一下你的思考过程,哪里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个问题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行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有,哪种办法更好?……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这种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反思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档案的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可以包括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解题方法或学习方法,解答中易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等等。这种档案不仅可以以纸质材料呈现,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每次打开我们班学生的网上学习档案,一篇篇充满童趣又不失哲理的数学小日记常常使我流连忘返,也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任重而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培养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1989年,齐默尔曼给自我调节学习下的定义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为此,我们适时提出“在数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研究者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者能主动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依赖教师、家长或其它教育机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生成就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高成就组学生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策略运用的频率以及坚持性上都显著高于低成就组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强调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依据自我效能感灵活运用某些特殊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学生能够积极激励自己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其核心是“自我”。自我调节学习是偏向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调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指引下,我们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收获了点滴的心得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引导培养“五心”,实现自我调节学习心态。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小学生较难克服的第一大毛病就是走神和好动。有些孩子尤如能灵魂出窍的孙悟空,人在教室,心思早在九霄云外了!为此我特别强调课前1分钟的静息和课堂参与的专注,并进行比赛:看谁能有较强的自控力,由课间的“动若狡兔”一下子切换到“静若止水”和“专心致志”。这种心理调节的要求,对于促进学生成为自主独立的学习者,是相当重要的。学生的另一个通病就是写作业或考试时,常常是一看就会,一写就错。这种粗心浮躁的坏毛病令很多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如果他真是聪明的老师,他不会邀请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屋,而应该引导你走到进入你自己心灵的门槛。为了帮助学生改掉粗心浮躁的毛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指导学生培养五种心态,即企图心、静心、细心、耐心和慧心。企图心——相信并要求自己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静心—排除杂念,进入宁静忘我的学习状态;细心——认真审题,精细敏锐,明察秋毫;耐心——耐住性子,坚持到底;慧心——积极乐观、机智灵活地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这种控心术,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英国《泰晤士报》说:情商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激发潜能的要诀,它像一面魔镜,令你时刻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激励自己,是你人生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通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情商有了很大进步,自我调节心态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所以各科考试成绩在年级里遥遥领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引导实施全感参与,实现自我调节学习行为。

为了很好地解决小学生活泼好动与数学枯燥乏味之间的矛盾,解决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与数学知识抽象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性积累与理性飞跃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全感参与”的学习方式。所谓“全感参与”,是指通过教者科学、创新的学法设计,调动学生身体上的全部感官同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在感悟中学习,借助表象和语言学会初步的数学思考,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行与思的和谐共振和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加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全感参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全感齐动中实现在活动中充分地体验和感悟。要让学生做到全感齐动其实很简单,我常常让学生以说为中心,通过边操作边说(实验)、边比划边说(概念)、边书空边说(计算)、边画批边说、边看边说(应用题)等形式,使学生借助全感齐动、表象强化和语言表达,有效开展观察、操作、倾听、表述、想像、思考、联想、分析、对比、综合、推理、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借助外部感官的同步活动(眼看、耳听、口说、身动等)高效地促进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学会理性的数学思维,习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全感参与”就是要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数学”中学,让学生在“动全身----动全脑---促思维”的参与过程中实现“行与思”的高度和谐!

三、引导有效展示思路,实现自我调节学习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在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化过程中,要逐步地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具体展示思维的起点、方向、轨迹、程序等,让学生学会有理、有序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维外显的过程中更好地诊断、修正错误的思路,巩固、强化正确的思维流程,在多种解题思路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碰撞和解题思路的优化提升。如解答苏教版二下的倍数应用题:一只小船坐2人,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一只大船坐多少人?我要求学生通过画批、说思路、列式算等步骤展示解题过程:

画批: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  思路:小船坐的2人看作1份,大船坐的有              4个2人   这样的4份,是4个2人,所以是4×2=8(人)。通过以上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思考,还在展示思路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倍数问题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的认识,掌握了画、说、算等解题策略和思维策略,使无形、内隐的思维过程有形地外显出来,从而利于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确认、监控、调节,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见:想思路、说思路、写思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过程。

四、引导及时订正作业,实现自我调节学习反省。

订正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引导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订正和反思,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和反思调节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低段要着力培养学生及时高效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订正作业的速度、质量和自觉性,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引导:1、构建作业订正监控网络。教师先让全班4个大组分别民主选出一名数学课代表,每名课代表负责监督2个小组正组长的作业管理工作;让每小组民主选出2名管理能力强的正副组长,每位组长负责督促本组3—4名组员及时订正作业。作业批改时,教者依次将每小组出错学生的学号记录在工作簿上,作业发下后,教者及时将每小组出错学生的学号公布在黑板上。看到黑板上的学号,自觉的学生会主动订正好作业送给相应组长检查;对拖延不订正的学生,则由课代表——组长——组员的分级管理进行层层催促;哪一组全都订正好了,组长就擦去黑板上组员的学号,同时换上一颗星以示奖励。每天午休结束之后,组长必须将本组所有的订正作业收齐交课代表,再由课代表交老师复查订正情况。放学之前,教师要对当天的作业订正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给工作负责的课代表和组长加星,给认真订正作业的组员送去掌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批评和指正。2、明确作业订正的操作策略。首先是查错策略:一查到底,查出“病”根,明确究竟是思路错,还是计算错,抑或是数字抄错或漏写,等等。其次是纠错策略:计算错的重算2遍,思路错的订正后举1例。最后是求助策略:不能独立完成订正的,可以请周围的小老师帮忙,一定要弄懂解题思路,坚决不抄袭结果!通过以上2点的正确引导,学生不仅养成了自觉订正的好习惯,还大大增强了反思错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习错误真正成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阶梯和契机!

五、引导自主预习和复习,实现自我调节学习过程。

   数学预习、复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预习是学生在听老师讲授之前,预先了解一下学习内容,它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新学期开始之前,通读教科书,粗略地了解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二是粗读一章,了解本章的大概内容,找出重点难点;三是细读一课(或一节),找出已懂、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通常讲的预习,是指第三种。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学习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是由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些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提炼,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短,内容多,需要及时不断地复习巩固,否则,便会一边学,一边忘。听课之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好比吃饭要消化一样,是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这种复习可以把听课时理解不清的内容弄明白,对已经听懂的知识加深印象,搞清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以便融会贯通,把学过的知识真正变成头脑中的财富。为此,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并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预习中将自认为重要的画出来,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将每节课的重难点打上五角星;做家作前,要将当天所学的重难点先复习一遍;数学晨读时,数学课代表要带领大家将打星号的重难点内容在朗读中进行温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以及学会自主调节学

习过程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巨大作用。

六、引导开展多元评价,实现自我调节学习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具体包括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价值多元、评价方法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要倡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且要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可见,追求评价主体多元,目的是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例如,学生参与开放学习活动的态度,在开放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探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结果等等。评价价值多元是指对思维价值的多元评价,封闭的课堂教学经常采用二值判断,即只在“对”与“错”上评价。这样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和削弱思维活动,甚至打击学习积极性。开放的课堂教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情况作出多元评价。即不仅指出“对”与“错”,还要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精神等等。同时还要十分注意评价的“相对性”,有些解法虽然繁,但有利于启发后期思维;有的想法虽有错误,但给其他同学以警示。只有多元评价,善于发现和肯定思维的亮点,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封闭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多求全责备、少激发鼓励。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和创造性是极其有害的。所以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做到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既关注共性也关注个性。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多元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七、引导进行合作学习,实现自我调节学习交往。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能很好地将学生间的差异生成优质的教学资源,还能让在学生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共事,在交往中生成互动和互惠的和谐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如苏教版三上第一单元第9页第13条的租船问题是一个条件多、思路复杂、答案开放、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数学难题:42人去公园乘船,每条大船坐4人,每条小船坐3人,每条大船租金6元,每条小船租金5元,写出租船方案。在组织学生认真读懂图文中的信息后,我积极鼓励道:这一题有些复杂,下面请小朋友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4人小组内讨论一下具体的租船方案,看哪组最能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小组合作8分钟后,每个小组的租船方案都已形成。交流后发现:有5个小组想到了全部租小船的方案:42÷3=14(条) 14×5=70(元);有5个小组想到了全部租大船的方案:42÷4=10(条)……2(人), 10+1=11(条),11×6=66(元);有2个小组想到了租10条大船和1条小船:42÷4=10(条)……2(人),10×6+1×5=65(元);有1组想到了租9条大船和2条小船:42=9×4+2×3,9×6+2×5=64(元)。学生的发现让我惊喜不已!惊的是:解答这样的难题,对学生来说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能有如此的收获,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喜的是: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小组合作中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师生们在交流互动中强烈地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奇妙和集体智慧的伟大!当然,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实现灵活、有效的学习交往和互动。

八、引导进行课外阅读,实现自我调节学习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古今中外的数学名人进行对话,与数学智慧进行碰撞,与伟大心灵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学生自主调节和丰富数学学习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我们引导学生选好读物。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如《时代学习报(数学周刊)》、各年级《数学课外补充读本》;另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与学习水平相当的数学阅读材料,可由学生自主到图书馆借阅或由学生自主订阅。其次,加强课堂渗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激发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写数学小论文等。第四,家校联动。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每个学生建立《数学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并由家长和老师督促,从而尽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从孩子的视角看数学——有效数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儿子四岁那年的春节,我带他去上海城隍庙玩,谁知小家伙走不了几步就闹着要妈妈抱,累得我气喘吁吁。他又一次哭闹时我恼怒地蹲下责问他,却恍然发现:矮小的孩子所能看到的只是挨挨挤挤的“人腿森林”,他感受不到我所见到的精彩与热闹。后来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忆起这件小事并引发了一些思考:儿童和成人是处于完全不同发展水平的人,儿童有儿童看问题的视角,儿童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去了解教育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知道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把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按照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用儿童的思想方式表现出来,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符合儿童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唤起积极情感

亚里斯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富于想象,在这一年龄阶段里,他们更容易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师讲解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教师和父母对他们的鼓励等等,都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总结口算方法时可以不再问“你是怎么算的?这几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而是问“怎么算又对又快?能不能介绍介绍自己的经验?”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计算的练习往往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将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在教师明确问题引领下编题,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兴致自然高涨,从一般形式到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层层推进,在不知不觉中,计算技能得以提高。在“用计算器计算”中教材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在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后,教师一口气报出了六个答案,“哇!老师真厉害!没看计算器报的得数都是对的!”“这里面肯定有规律!”此时不需教师再提什么要求,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研究当中的规律了。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愉悦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也是有效的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引导积极探究

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源泉,每个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前都会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积淀一定的数学经验,这些数学经验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等等一起决定了他们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起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儿童的数学”,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用他们喜欢的观察、理解、学习的方式去经历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分阶段掌握了除法和分数意义,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且在生活中不少学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比”;在思维水平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初步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学会独立运用抽象思维进行较为简单的逻辑论证。在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和思维起点充分了解后,教师在课始设置了一个让学生帮助老师挑选“合适的画框”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进而引发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美,也就是“长和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美的呢?”。让学生 “用一个式子或一个数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学生不但写出了减法、除法和分数表示:长比宽多3分米,宽比长少3分米,宽相当于长的,长相当于宽的。还写出了5:8,“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表示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由此引入比的学习。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引领学生尝试使用表格找寻比和除法、分数三者间的关系,还巧妙地在20:5 、 5:20 、 5:3  、1:3 、 0:3、  3:0  的抢答比值的练习中引发学生的争议,让学生自己通过“除数不能为0” 论证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进一步沟通前后知识、加深对比的理解和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出比,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比、建构比,并将比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这个过程是有效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获得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必须深刻的理解它,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积极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提升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认识比”时,当学生初步掌握用比表示两个同类数量的关系以后,结合人的身高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哪些比?把你想到的比全部写下来。”引导学生不但写出了头高和颈部到足底这段高度之间的比,还写出了头高和整个身高之间的比、颈部到足底这段高度和整个身高之间的比。开放性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了全面思考、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等边三角形”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后,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自己 “做”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用三根等长的小棒“围”,有的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折”,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鼓励 “画”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先画一个60度的角,以角的顶点为一个端点在角的两条边上分别截取同样长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活的知识。开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提升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纵向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到同样的层次,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多地发展,只有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的课才是有效的、优质的课。这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特点,同时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中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练习和作业可采取分层设计,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在选做的题目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会做的或感兴趣的题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饱”,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智慧的果实” ,体验成功的同时学生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的方向。教师应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及时予以恰当的表扬和激励,使每个孩子拥有自信,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我们必须将儿童当“人”看,承认儿童具有和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我们也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让我们从儿童的视角看待数学学习,将儿童真正当成数学学习的主人,构建有效的、和谐的数学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对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索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设计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提问不仅是信息在师生间的传播,也是师生情感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需求。

  【关键词】 立足点  有效时间  专利

10月份上了一节公开课,同事们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你课堂提问的面太广,很浪费时间,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给我不小的触动:课上提问的面广,不是为了了解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提高有效的教学的吗?

究竟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我做了几点思考。

一 、把握好提问的立足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设计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不仅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问,把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深学生对更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小数的的必要性,我进行了这样的预设。出示一组超市柜台价格表:红富士苹果3.50元,芝麻蕉2.3元,鸭梨1.38元,蜜桔1.80元。提问:这一组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数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学?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些数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进行研究学习。这样能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比如在教学9-3+4这个算式,面对着抽象的算式,有些学生犯愁了。我就给学生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有9个小朋友做完作业交给老师批改,可是有三个小粗心写错了,他们把作业拿回去订正了,这时又有4个小朋友交作业了,老师这儿有几本作业?学生从实际出发,很快的就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现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学生们还学着我的样子:自己编问题情境,将枯燥的算式变得活起来了。

二 、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因为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放弃去等待学生的回答。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时间”这一概念。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如何从有限的时间上合理安排“等待时间”,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精心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的发展情况,设计难易适度、有层次、针对性强、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的问题的。问题精当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第二要考虑问答的对象。教师常会指定学生发问,或开火车等形式发问。这样做虽然省时,弊端是部分学生不去注意思考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不能流于形式:既不能过于频繁,也过于仓促。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讨论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模型。另外确定答问对象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促使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快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 提问题不是教师的专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对学生说: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告诉老师或者同学,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你掌握所学的知识。难道学生仅仅只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吗?在教学一年级(上)加减混合运算时,有一道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在公园玩耍的图,根据图形列一道加法算式。我做了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形,从不同的类别中找出其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学生们积极寻找起来:大树的棵数,树叶的片数,鲜花的种数和朵数,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个数,还有更细化的:小矮人睡觉和不睡觉的人数,捉迷藏和不捉迷藏的人数,穿长袍和不穿长袍的人数,有腰带和没有要带的人数,挎篮子和不挎篮子的人数,穿蓝衣服和不穿蓝衣服的人数等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多过我的想象。通过这么多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也掌握了加法的意义,还锻炼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当然课堂的效率也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提出问题,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提问不仅是信息在师生间的传播,也是师生情感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18: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