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归类及撷萃



湖北省市教研室 龚旭升 枣阳六中 马韬 44120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性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组织、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人师者要创造兴趣盎然的教学情景,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实践的宽广平台,使其在这个平台上学会理解和思考,迁移和运用,质疑和批判,探究和发现,合作与分享……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探究”为特征的学生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坚实载体;以“探究”为特征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质量,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及综合素质提升的决定性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向纵深推进,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开展探究式学习方面,做了大量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活动案例。笔者将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接触到的活动案例,汇集起来,依其表现形式和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侧重面的不同,将其分为论说、撰写、表演、体验与模拟实践、考察参观访问、创作与制作等六大类,分类给予简单的文字说明,并选择活动案例的精萃,附于其后,一并呈现给各位同仁,以企望对大家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有所启示。

一、论说类

此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凭借史实和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过程,谈理解、谈方法、谈情感的撞击和熏陶,谈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此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以及口头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畅达性、情感性,帮助学生形成用口头语言陈述、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此类活动可细分为问答、竞答、议论、讨论、辩论、讲历史故事、演讲、人物、事件评价、文物品鉴、肖像描述、咏诵诗词歌赋、比较异同、猜谜等具体形式。

举例:1、讨论:(1)拿破仑是悲剧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2)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总是说列强的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也应该十分清楚地了解“挨打”的原因。你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吗?

2、辩论:(1)关于洋务运动,有不同的说法,大致是(1)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2)有一位大学生写了一篇《应该感谢“鸦片战争”》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时光不可能倒流,历史也不可能改写,但悲剧未必一定不会重演。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为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正是这场战争,使沉睡中的中国猛醒过来。与其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觉醒,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你认为该不该感谢“鸦片战争”呢?请发表自己的意见。(2003年《历史教学》第9期第62面,冯长运、李明海文《关于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3)2003年3月20日,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进攻,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学生把现实中的伊拉克战争与高中教材中有关“联合国建立”(上教版)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联合国还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吗?此问一出,立刻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讨论,于是,教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辩论题交给了学生。(2003年《历史教学》第10期第56面,阮敏文《从伊拉克战争看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4)辛亥革命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3、人物评价:(1)我眼中的秦始皇。

4、肖像描述: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讲话时的肖像,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由领袖肖像给你的感受,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5、咏诵:咏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谈长征精神。

6、比较:(1)郑和与哥伦布社会贡献的比较;

(2)孙中山与拿破仑历史贡献的相同点是什么?

(3)今天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状况,与1861年美国内战前夕的南、北双方的状况的比较。在比较后请你谈一谈,中国大陆应采取怎样的对台政策?

(4)有一个外国朋友问:香港、深圳都是特区,它们有什么异同?请你向这位外国朋友,说明真实情况。

(5)通过对都江堰和三峡工程的比较,试谈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二、撰写类

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一些内涵丰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安排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占有史实并深思之后,写出本人关于有关历史问题认识、见解乃至发展趋势的展望。此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思辨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运用书面语言辩证地论证历史问题,作出相关结论的基本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赞赏学生多元化理解和个性化表达。此类活动可以细分为写历史小论文、写解说词、写史(人物小传、断代史、大事记)、写历史剧评论、写时事评论、写信等具体形式。

举例1:历史小论文:(1)《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启发》

(2)《井冈山根据地岿然不动的诸种因素》(政、史、地综合小论文)

(3)《周恩来同志的荣耻观》(与“八荣八耻”教育相联系)

(4)《秦皇陵内部构造及陈设的推测》

(5)《“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追踪和现实意义》

(6)《巴以冲突探源及思考》

(7)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种说法是否有理?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摘自2003年《历史教学》第12期第65面曹家骜文,《怎样撰写历史小论文》)

(8)范文澜先生认为,腐烂的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请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历史分析这一观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摘自2003年《历史教学》第12期第66面,曹家骜文,《怎样撰写历史小论文》)

(9)近几年的国庆节,都出现了十几万人聚集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的宏大场面。当你从电视屏幕上看到那壮观而神圣的画面,并用心去体验那令人心潮奔涌的场景时,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10)《雨果眼中的法国大革命》(与文学名著相联系)

2、解说词:(1)《关于雕龙碑遗址中房屋建筑成就的解说词》(雕龙碑文化遗址在湖北省枣阳市境内,其建筑方面成就对后世影响不小)

(2)《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导言》

3、写史:(1)《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2)《我的家庭20年的巨大变化》

(3)《航天英雄聂海胜小传》(聂海胜是枣阳人)

4、剧评:《民族之魂、钢铁之旅、仁义之师》──评电视剧《长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5、时事评论:(1)《拨开“反恐”幕纱,端详美伊战争起因》

6、写信:请你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中心观点,写一封致日本中学生的公开信。

三、表演类

此类活动旨在让学生(或师生一起)扮演特定的历史角色,并要求扮演者用符合角色的道白、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去生动直观地“再现”历史原貌。这种对历史事件“设身处地”地思考和直观阐释,对历史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层揣度和行为的形象模仿,极有利于学生感悟、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表演类活动可以细分为历史场景“定格”和课堂剧两类。

举例:1、历史场景“定格”:(1)若干简单化妆(或胸前戴一表示身份的牌子,或头上带一顶表示身份的纸帽,如此等等)的学生先后走上讲台,在一瞬间,动作定格,构铸了一幅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群雄图;

(2)若干师生简单化妆(扮演师生的,脖子系一围巾,手拿一面小彩旗;扮演反动军警的,头上带一黄色帽子,手拿一木棒)后走上讲台,在瞬间,全体人员动作定格,讲台上生动地呈现了“五四”运动中进步教师和爱国学生与北洋政府军警搏斗的场面。

2、课堂剧:(1)一个带着礼帽的瘦高个学生模仿林肯总统的样子,并声情并茂地发表就职演说;

(2)一个扮演商鞅的学生与一群扮演奴隶主贵族的学生就变法与否,展开激烈的争论;

(3)一个扮演林则徐的学生面对几个扮演洋烟贩的学生,怒不可遏,痛诉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要求洋烟贩具结画押,永不向中国贩卖鸦片;

(4)一个扮演张骞的学生向扮演汉武帝的学生,作出使西域归来后的述职;“汉武帝”对“张骞”大加褒奖,并对开拓丝绸之路作出新的安排;

(5)一学生扮演谭嗣同,表现他慷慨赴死,以身取法的壮烈情怀;

(6)在教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时,让四位学生分别扮演美国总结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讲台上,四大政治巨头,慷慨陈词,心怀叵测……

(7)一学生扮演毛泽东,表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两个务必”,对全党同志提出谆谆告诫;表现毛泽东同志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之即,寓意深刻地说:赶考去,希望我们都考出好成绩,大家都不要做李自成。

(8)银幕上打出中东地图,以此为背景,一群学生陆续跑上讲台,他们胸前挂的牌子显示他们是迦南人、以色列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巴靳斯坦人、英国人。这些学生或两人或多人的在“巴靳斯坦”这块土地上生息、呐喊、顶礼膜拜、撕杀……在较短的时间内,巴靳斯坦这块流着“牛奶和蜜”的土地上,几千年的历史恩怨被浓缩、被展示。(摘自2003年《历史教学》第6期第61面,张桂芳、旷江蓉、徐雁文《反思历史、明理启智》)

四、体验与模拟实践类

此类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特设的历史时空里,以假定的身份,去尝试着解决具体历史情景下的“实际”问题。此类活动比较像军事指挥人员利用特意编制的软件系统进行军演,宇航员在太空模拟舱里“遨游”天际。此类活动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意识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驾驭知识之舟,展开想象的风帆,确定正确的航线,通过“搏击”风浪,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此活动着力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想象力的激发、学以致用意识的建立、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

举例(1)明末天启年间,广东学子苏望三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请问沿途经过哪些地方?将会了解明末的哪些社会情况?会遇到哪些奇闻趣事?请展开合理想象(《中国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第46面,张渭军文《将历史作业创新进行到底》)

(2)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之际,请你当一个“红色之旅”的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追寻党的光辉足迹,缅怀党的丰功伟绩。要求你制定导游方案,确定出旅游路线、参观景点,并简单扼要地写出各景点介绍词。

(3)假若你是一个汉代商人,从长安出发,西去做生意。你将如何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沿途会有哪些见闻?你认为对于汉代和后世而言,开拓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多媒体演示并解说。

(4)让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你将了解到哪些重大的科学发明?你能展望一下这些重大的科学发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吗?你能向司马光谈一谈对《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看法吗?

(5)有一个外国考察团来中国考察,从深圳下飞机乘火车北上到安徽省凤阳县考察,假若你是接待组成员,该如何向考察团介绍这一路的情形和变化?假如你是凤阳县县委书记又该如何介绍,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招商引资?(摘自2005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8期第42面陈碧霄文《真情倾注,激情飞扬》)

(6)体验长征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长征路,用时少者获胜。在学生的“征途”上,有用橡皮筋构成的“铁丝网”,矮脚长条木櫈和手扶绳索组合而成的“铁索桥”,高高的沙堆充当雪山,稻草捆子和块状的泡沫塑料形成的“沼泽地”。学生要匍匐爬过“铁丝网”,抢过“铁索桥”,翻越“大雪山”,走出“沼泽地”,才能到达目的地。

五、考察参观访问类

此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场景的考察、分析及研究,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此类活动改变了以往静态历史教学的面貌,使其变成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它打破了课堂和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糅合起来。它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情景,汲取感同身受的经验;它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探究欲和满足感;它可以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和求真意识,增强学生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整个考察过程,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举例1:历史考察:

(1)上海某中学在讲近代租界问题时,组织学生考察外滩一批近代欧洲风格的建筑群;

(2)天津某中学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时,组织学生参观大沽口炮台遗址;

(3)枣阳市鹿头中学在进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时,组织学生参观位于学校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雕龙碑文化遗址。

2、访问亲历者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让学生回去访问自己的父母,请父母讲述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作为,并记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3、社会调查:

(1)本地古老的艺术和制作技艺的现状调查;

(2)农村中学开展“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查;

(3)城市中学开展历史课程资源的调查

(4)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的调查

六、创作与制作类

英国一位大哲学家说过:“历史使人智慧”。教育心理学认为,手指尖能够“弹奏”聪明之曲。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手来,或制作、或创作,用自己的十指去“塑造”历史,将会使学生的操作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将会使学生的大脑更聪慧。

举例:1、创意画:描绘我心目中的孔子标准像;

2、泥塑:用橡皮泥按1:20的比例塑造北京猿人半身像和秦俑;

3、仿绘:绘制银票、当票和交子;

4、沙雕:明长城、大运河水系图、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丝绸之路图、南水北调中线路线图;

5、制作:(1)用石块打制石器;

(2)蜡染白底蓝花布;

(3)用和熟的黄泥制作瓷器坯胎和古瓦当;

(4)制作竹简;

(5)在猪肩胛骨上刻甲骨文。

6、经历和验证:钻木取火;铁击燧石取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反思──历史新课改的助推器



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三中学 孟凡花 276629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进行的如火如荼,作为站在改革前沿的一名历史教师,已感触万千,反思颇多。我们知道,教育的智慧来源于善良的心灵,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情,而深刻的反思来源于对以往经历的批判性、选择性和深刻反思。通过反思总结以往所经历的事件的成功之处,寻找失败或不足之处的原因,以观念、意识、策略、流程多方面要求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引导和指导以后的实践。

课程改革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向前走,决不能幻想一蹴而就。正如夸美纽斯所言:“种子先得撒下去,然后才能逐渐成长。”我们作一个撒种的人感到光荣和快乐。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反思我们的实施过程,这些反思无论对已参与或即将参与的新课改实践者们都十分必要。反思,必将成为新课改的助推器。

一、新课改以反思教育观念为指导

参与新课改的大部分历史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熏陶下成长,虽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经验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使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应时代改革的步伐,但在他们的潜意识和思维的实践中,都保留着一些“师德尊严”等传统观念的印迹。教师的天职是“教书”等一些与新课改理念相抵触的思想和行为根深蒂固。在参与新课改之前,有必要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反思,以指导新课改。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意识就会指导什么行为。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健全人品人格,锻炼意志品质的一个主要场所。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和过程却应以指导“学”为中心,古代把学校称为“学堂”即是这一思想的极好体现。但不知从何时起,学校成为教育工作者“教”的主要场所,一切围绕着“教”而进行──教师、教室、教科书等这些词的使用实际上是人们意识的一个反映,这些意识指导着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围绕着“教”进行。学生围绕着教师“教”而学,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学科知识,人生体验,人格表现的权威,学生则是“教”的接受着,始终处于被“教”的地位,新课改中,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彻底反思,使其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者,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此贯彻新的课改理念,促进新课改的深化和发展。

二、新课改以反思教学行为为助力

新一轮历史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设计了领域、科目、模块三位一体的主体结构,倡导专家、基础教育工作者、学生共同创建学习内容,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只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的观念,善于反思,乐于合作的探究者。如本人教学《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一课时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自主探究都江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动手设计出示意图,以在课堂上展示。通过探究其工作原理和至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去体验课题《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主旨。课后,首先引导学生去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需探究的问题及本节课得与失。同时自己也反思这种教学行为:即把本课知识放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回顾课堂情形,学生兴趣盎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获益匪浅。通过反思教学行为,也恰恰体现新课改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书本走向教师,倡导给“学生以动力”和“扶着学生走”的理念。

与学生相比,教师是高一步,在一些知识领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比学生略胜一筹,但决不能“以知识权威”自居,座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搭建一个相互促进的知识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的沟通,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神秘感”和“恐惧感”给学生以学习动力,和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和人生的精彩。老师在导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诊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换的平台,成为学生向教师挑战的主阵地,教师由“挑战者”变成“应战者”。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反思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一桶水”,学生是“一杯水”教师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教师是信息输出的“主机”,学生是接受信息的路端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使自己成为“生生不息的大河”,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探泉挖眼”,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改。

三、新课改以反思实施过程为突破

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始终对自己的教育导学行为如何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导学计划,以求全面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以求突破。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每次导学总有些成功之处,创新之处,或是导学中对一些突发事件应变处理的产生的灵感和火花,或是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教学运用中的感触和完善等。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性的归纳、整理、提升形成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以后的导学实践和供他人参考、借鉴。经过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并不断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提升自己的导学能力,开创自己独特的导学风格,推进新课改向纵深突破发展。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每次教学,即使教师准备得十分充分、细密,但总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同时,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具有个性且存在一定基础差异的学生,而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需求又有所不同,因而,“意外”可能随时出现。每次意外,有经验也有教训,对此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汲取教训,弥补不足,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导学水平的宏观需要,有利新课改向纵深发展。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这里的疑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点。疑点可能在课上也可能在课下,而解疑可能在课上也可能在课下,甚至在下几节课上。教师把所疑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探究透彻,有利于今后的助学和复习,有利于新课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在课堂中,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至关整个导学过程的成败。在导学前要想方设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导学中时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随机应变地把握和调整学的方法和进程,在导学后要对自己的处理方法和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成败得失,寻求突破难点的最佳途径,寻找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成功的导学是一个经验加反思的过程,导学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导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导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导学过程有效地进行;导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导学经验理论化,理论化成果有突破。

总之,善于反思,习惯反思是历史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先决条件。历史教师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的活跃状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在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激发心中求知的愿望,促进个性的凸现和发展,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通过反思这一助推器使我们的历史新课改的伟大实践走向成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



江苏省淮阴中学 夏玉华 223002



一、研究动因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发展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个性、持续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创造性学习──必须积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形成课堂的有效教学。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学生缺乏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不会质疑,不会主动地探究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课堂没有“问题”,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专制式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很少沟通,缺乏理解和合作,教师忽略和拒绝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和对“学问”的追求,智能素质也不可能生动活泼地有效发展。

二、支撑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情境”的创设和“协作学习”,教学应该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理论要求教师通过建构性教引导学生建构性学,在建构性教与学的偶联中,寻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

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所有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克林伯格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与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唯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中,借助于活动才能得以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识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能否认知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决定于其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知识储存的形式,又具有通过加工同化和处理新知识的功能。

三、实施条件

1.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专制式向服务式转变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认识教育是服务,是一种社会服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着巨大潜能的人。

2.教学手段的转变,由单一化向现代化转变 课堂上多种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即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动画、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教学模式的改革,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动之处,就是扭转方向,改变过去片面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和教学中心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又是这一思想的直接结果。”(参见《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4.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传统式向现代式转变 据江苏省教育厅“历史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课题组的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的文化程度,大专文化水平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55.74%,本科文化水平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8.80%,有30.27%的教师因各种原因没有进修过、或进修的还是本科以下的学历。”(参见《历史课程标准》)。即使具备相应合格学历史的教师,也应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方法

1.实践活动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编演历史剧,等等”(参见《历史课程标准》)。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或学生自选课题,开展调查、走访、参观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参观淮阴侯韩信故居,参观关天培故居,参观周恩来总理故居、童年读书处和纪念馆等,考察明祖陵,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视野开阔,性情开朗,收益匪浅”,许多知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这种教学虽然不在课堂,走出课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发展,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历史教材中的一个主题自己组织收集、整理材料、编写有关课本剧,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观众。如,评秦始皇、评隋炀帝、评唐玄宗等。通过课本剧的演出,让学生自己构思,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标准,一分为二地评价其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对学习理解新知识形成经验→反思→批判→同化→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角色转换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形同一种乏味而又低效的服役。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转变为演员。就是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课题,搜集、组织材料、备课,走上讲台,给师生上课。例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由学生自己备课、上课,从唐朝的建立→“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学生讲的有条理,注意前后知识点联系,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的尝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联系历史要素学习历史事件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 胡英军 222042
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大事情,具有一定的情节和过程,它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组成。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历史要素学习法。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四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就结合这四次历史事件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历史

事件

原因或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内容

结果

意义

横向

联系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运动










纵向

联系











对四次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可分解成如上表格(具体内容略)。由上表分析可以得出,横向联系是由各历史要素所构成,主要用于体现某一历史事件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于从总体上概括出所要学习的历史概念。如只要从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经过(前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自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求富)、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结果(失败)和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等各要素联系起来即可形成“洋务运动”这一历史概念。学习的第一步也就达到了,之后还要进行纵向联系。
纵向联系是将上表中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要素分别进行综合,主要用于体现各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大致有这么几种:1、不同历史事件的整体联系。如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整体联系比较。2、同一事件的内部纵向变化联系。如洋务运动的前期与后期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后的变化。3、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个体要素的联系。如对这四次运动可作以下的纵向联系:(1)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知识分子。(2)内容要素──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是开启人们的思想解放的闸门。(3)性质要素──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一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4)作用要素──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5)结果要素──前三次结果相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次革命运动的都以失败而告终。三次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他们的救国救民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中国人民探索之路还要走下去,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史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正确之路,这是历史的选择。其它的如背景、地点、人物、意义等要素也可进行联系,只不过因要素不同分类也就不同罢了,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将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学习也会变得更为透彻、清晰、明了。
抓住历史事件是由历史要素构成的这一特点,运用历史要素学习法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与敏捷性;培养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与使用还能发现:历史要素的横向联系是显性的,而历史事件整体或各要素间的纵向联系则是隐性的,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问题意识,多思考、善总结,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这样历史学习将会变得轻松、愉快,真正地做到享受学习的快乐。
【作者简介】胡英军(1969—),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政史地教研员,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中的主题活动课



福建省罗源县第三中学 庄岩青 3506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 中也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还在“内容标准”部分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提出了2~3个活动建议,并在“实施建议” 中附有9个教学活动案例。

历史活动课作为学科活动课,旨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这一课型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历史活动课呢?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任课教师对历史活动课要有充分认识

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川教版等几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册都设计了4~5节活动课,如人教版七年级实验教材共设计了9节活动课,上册有寻找历史、编写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下册有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给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它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历史内容如时间、人物、事件等,结合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必要时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对所学历史知识给予补充说明。因此,历史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就不单单是书本内容,还有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查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眼界,通过论证,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科学性的认识。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教学的又一崭新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要求师生都必须对书本知识了如指掌,同时,到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去查询大量的知识,走出了教室,而且,这一节历史活动课,可能花上几个课时,通过师生间的分析、讨论,有的还需参观、访问,去伪存真,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以,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给师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它用新的形式,多于教材的内容去扩充和加深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主题活动课是教材内容之一,同时,新课标也有相应要求,因此,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置,“导”好本课

首先,它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包括书本知识、查阅资料。预习书本知识,就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完成。如:《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一课,学生在课堂上将有关秦始皇的事件罗列出来,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所掌握的知识,到网上或图书室去查阅资料,并填写在设计的资料卡上,这一预习过程,大约需2-3课时。

其次,分组讨论、分析、归类,并且进行竞赛。初一的新生,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就不如集体的力量。那么,我在分小组的时候,每组4-6名学生,好坏搭配,一方面可以好帮差,使差的同学也能得到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使每组都能实行公平竞争,不因小组实力悬殊导致竞赛不公,造成学生矛盾。小组形成后,每一学生就将搜集的资料卡展示出来,进行讨论、分析、归类,得出本小组的结论。这一过程,大约需1个课时。

三、课堂授课,这是历史活动课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上,师生就要把准备的内容,在本节课全部展示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会表现得极为充分,整个课堂既活跃而不乱,学生的表现欲也特别强,“教师的导,学生的学”的新课程理念体现出来。老师满意,学生满意,大家获益非浅。

四、在授课中,抓住“主题活动”四个字,围绕主题,让学生真正活动开来

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一)游历史画廊:在话说《清明上河图》中,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通过一幅幅图,并配有音乐,展示了北宋都城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景。

(二)走进历史大世界。如设计《模拟导游—重走红军长征之路》活动课时,我将长征过程分为8个主题:即瑞金;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会宁会师组等 ,并布置每组查找的资料任务。通过课堂上各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其配合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学习人民军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讲故事记人物:在“走进三国”活动课中,通过“曹操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空城计”“刘备弃新野走樊城”等故事,讲述了曹操的野心勃勃、奸诈、阴险、凶残,称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讲述了诸葛亮惊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成为“贤相”的典型。刘备也是一个受万民拥护的“明君”等。因而,掌握了历史知识,记住了历史人物。

(四)用成语叙历史。历史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成语、歇后语等形式,都包含着我们的历史。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主题活动中,我让学生将平时搜集到的历史成语等,一一列出,并讲出这些成语讲述的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一形式,可以说是学生非常喜闻乐见的形式,课堂上,学生异常的活跃,表现欲特别的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和学习中运用。

此外,我还专门举行了历史手抄报比赛,在黑板报中开辟历史角,写历史小论文等主题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我认为,历史主题活动课,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它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和参加各种学习实践,同时,它也促使教师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合转变。所以,主题活动课怎样上,怎样上好,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掘,充分利用,让师生真正“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与教学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双沟镇初级中学二校区 何华成 441111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它在历次考试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加强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与教学。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1.从材料结构上看,可分为文字材料式即所用材料是一段文字;图片材料式即所用材料是一幅(组)图片;表格材料式即所用材料是一张表格;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组合式即所用材料是由文字材料和图表组合而成的。

2.从材料数量上看,可分为单一材料式即一题只有一个材料;组合材料式即一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组成。

3. 从材料来源上看,可分为课内材料式即材料都是来自课本,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常见、最主要的来源。具体来说包括:课文中正文部分的文字、图表,辅助文部分文字、图表及课文中小方框内的引文(黑体字)。课外材料式即材料来自课外,常见的有:国内外重大时事材料如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课本知识联系比较密切的图表,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的歌曲如《春天的故事》,名人(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言等。课内课外组合材料式即材料由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组合而成。

二、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计要求

1.材料的选择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不管是来自课内还是课外,都必须是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材料,即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和训练;材料提供的信息必须充分,否则会影响学生答题;材料必须精炼,不要拖泥带水。

2.如何设问

一要小、巧、活、新,所提的问题不要太大,设问角度要巧妙、新颖、灵活。

二是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更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等能力。

三要对材料充分挖掘,从多角度进行设问。

四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和材料脱节,不能把材料解析题出成了问答题。

五是设问的语言要精炼、准确。

我在《美国的诞生》教学时对美国《独立宣言》中的材料是这样设问的: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请问:

①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

②该文件是何时由何机构发表的?

③“这些联合殖民地” 指的是什么地方?它们为什么要“独立”?

④文中 “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大不列颠王国” 分别指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⑤“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其实是从什么时候“完全废止”的?

⑥该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

⑦它们为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在该文件发表后又进行了哪些努力?

⑧该文件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中发表的?

⑨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⑩你对该事件的主要领导人有何评价?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

根据教学进程不同,在不同时期训练的重点和难度也不同,课堂教学(新课)训练一般以单一材料为主,并且材料就来自于课内,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考查,所考查的知识以本课内容为宜。

单元教学训练时材料可以是单一材料,也可以是组合材料,材料一般仍以课内为宜,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要考查学生的能力,所考查的知识以本单元内容为宜。

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阶段,材料可以是单一材料,也要有组合材料,以课内材料为主,也兼顾课外材料,考查的范围要广,既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能力的考查。

四、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学生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出处,知道材料是课内材料还是课外材料。

其次,要理解材料的含义,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第三,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每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用哪些知识来回答。

第四,要注意每题的分值,分值对答题的详略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般说来,分值小的题要简明扼要地回答,分值大的题要回答全面、完整。

第五,答案要规范、准确,书写要工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图画类史料设问技巧

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中学 樊标俊 100070
对图画类史料精心设问,有利于对所学内容创制一种历史的氛围,创造一种悬念,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以往教学中,对于图画类史料的使用,疏于设计。通常情况下,多直接援引资料中的练习题。如历史人物图,大体都是一个模式:
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2.他(她)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这样做,显然,模糊了认知环节与练习环节的区别。认知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而练习环节的重点在于巩固已感悟的内容。
既然认知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必然要求教师对史料的使用,花一番功夫去设计,以下内容是我在教学中,对图片类史料设问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历史人物肖像图
对于历史人物肖像图,设问要领在于恢复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动形象。所设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五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与气质,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严格地说,这个过程并没有完全的必然性,只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历史气氛,这种手法类似与文学中人物描写。
例一、观察俾斯麦肖像图
我们可以设这样几个问题:
1.俾斯麦的面部表情、眼神各有什么特点?
2.从俾斯麦的面部表情、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俾斯麦嘴角下拉、面沉似水、眉心紧锁,经引导逐步能说出:俾斯麦面部表情有“冷峻”的特点;再观察眼神,得出“深邃”的特点。进而分析出:俾斯麦是一个强硬、野心勃勃、老谋深算的人。
基于以上的分析,学生学习接下来的内容时,对他推行“铁血政策”,及由此而获得一个“铁血宰相”,会流下较深的印象。在学习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对他老练的外交周旋、以及战争中游刃有余的筹谋,或许,会浮现在脑海中。
同样是世界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形象却又是一种风格。
例二、观察罗斯福肖像图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从罗斯福的面部表情、眼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觉得:罗斯福嘴角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显得嘴角微微上挑,有一种似笑非笑的感觉;而且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直视前方。但一时还未必能说出罗斯福是一个什么样得人。带着这个疑问,读完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说、听完教师介绍完罗斯福做“炉边闲话”节目的情景,一个充满自信心的罗斯福,便跃然在目。
二、历史事件情景图
对于历史事件情景图,设问要领在于活化场面,力求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类图片设问时要依据由远及近、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逐步切入画面。
例三、观察《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图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从整幅图来看,这是一个什么场面?
2.图片中列宁前倾的身体给人什么感觉、挥舞的手臂给人什么感觉?
3.列宁身后的工人、士兵手持武器,注视着列宁,又给人什么感觉?
4.整幅图的气氛预示着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首先感受到场面气氛的热烈。但即刻还难以看出这是什么场面,带着疑问去读教材相关的内容,才知: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再观察列宁的姿态,前倾的身体给人一种关切的感觉,在《列宁会见来访农民》中,他也是这样的姿势。由这个细节,体现出列宁对社会下层的关怀,学生由此可以预想到;未来的革命,一定是解放人民群众的革命。这对于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即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很有帮助。
演讲时,挥舞的手臂给人以力量、振奋人精神,同时也会给人一种信心: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列宁身后的工人、士兵手持武器,注视着列宁,生动地体现出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拥戴,这也正是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从整幅图的气氛来看,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的到来。
例四、观察《墨索里尼暴尸米兰广场》图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看图后,如何用一个字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2.这幅图意味着轴心国集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后,有的说:“残!”、有的说:“该!”。其实,这两个字,已揭示出学生不同层次的认识:“残!”是从对图片的直觉来说的、而“该!”是从整个历史事件角度而发的。后者已上升了一个层次,说明学生对墨索里尼发动法西斯战争,表示深恶痛绝。
墨索里尼残死,形象地说明:轴心国集团成员之一,已彻底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幅图片,是轴心国集团走向瓦解当然的例证了。
三、历史事物图
对于这类图片,单从画面上说,内容比较单一,但它是当时历史事件的重要角色,所以仍能传递大量的历史信息。设问时,要领在于设置悬念,激励学生进行综合的观察分析。
例五. 观察《“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
我们可以设问:为什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象征着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生单从图片上看不出问题的答案,必然要看教材中的文字。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主动感知历史的过程。
四、历史漫画
这类材料,容哲理、形象与艺术为一体,恰当引导观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设问要领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漫画中各主要要素所揭示的信息。
例六、观察《垄断资本家的贪欲》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漫画中的四个人物从形体特征可以怎样分类,这样的形体反差,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何?
2、漫画中最显眼的肥胖者,面前堆满各种东西,左手紧握钱袋,右手还向前方抓取。表达了什么意思?
3、漫画中的三个小人物从形象来说各代表什么?
漫画中的人物从形体特征来看,很明显可以分为肥大者和瘦小者,垄断资本家的脑满肠肥显然是建立在对社会下层的榨取上。
漫画中最显眼的肥胖者,面前堆满各种东西,左手紧握钱袋,右手还向前方抓取。生动地体现了垄断资本家的贪欲。
漫画中的三个小人物从形象来说,分别代表了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等部门。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纯地讲“垄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控制某一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印象深刻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12: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