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让学生对世界历史感兴趣

──浅谈九年级世界历史的导入(原创)

湖北省谷城县城关一中 唐全林 441700  



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导入对世界历史的学习是不是非常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开始打开世界历史的时候,学生对于为什么学习世界历史可能还懵懂无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动地、直接地进入世界历史的学习,学生有可能不是很明白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换种方式,稍微地改变一下策略,把与学生生活密切、而学生又感兴趣的世界历史串起来,提问学生,学生是不是更能明白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性呢?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世界历史的必要性,才能激起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在第一堂世界历史课上,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拿出历史书本后,我顺势导入:我们在七、八年级学习了我们祖国充满艰辛而又辉煌灿烂的历史后,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停顿),生齐答:《世界历史》。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后还要学习世界历史呢?我们有没有必要学习世界历史呢?”生略微思考片刻后,生有可能会就“致同学们”中的一段作答,也有学生会就自己的理解作答,但这些原因明显没有激起学生们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致。怎么办呢?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与学生兴趣最接近的方案拿出来。

方案如下:

“有没有必要学习世界历史呢?接下来我们就以我们生活中与世界历史有关的内容来加以说明。”

(1)我们都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那你知不知道:七天一星期的制度起源于哪里?它是怎么来的呢?(生茫然:不知道)师:如果我们要知道七天一星期制度的起源和由来,那就需要学习──《世界历史》。

(2)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十个数字符号也与世界历史有关。这十个数字叫什么?生答:阿拉伯数字。那是不是就说这十个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呢?(生猜测:不是)实际上这十个数字是古代印度居民发明的。但为什么要把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呢?(生茫然:不知道)师顺势点拨:因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把这些数字符号传到欧洲,因此有阿拉伯数字的说法。

(3)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主要人种有……(停顿)生答: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不同肤色的人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差异呢?他们的祖先一样吗?他们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呢?(生好奇)我们要知道答案,同样还是要学习──《世界历史》。

(4)现在我们每年都要过一个“五一”劳动节。但你们是否知道:“五一”劳动节的确立也与世界历史有关。“五一”劳动节成为劳动者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五一”劳动节为什么会成为劳动者的节日?(生:不知道)

(5)现在世界上有三大主要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么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开的?对历史有什么影响?我们要知道这些,仍然需要学习──《世界历史》。

(6)再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世界各地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我们学习了世界历史,那我们是不是就更能明白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生自豪地齐答:是)

(7)我们都知道美、日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可你们是否知道:美、日的历史其实还没有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但美、日为什么却跑到中国前面去了呢?我们是不是该奋起直追呢?我们要想知道答案,该怎么办呢?(生高亢答到:学习《世界历史》)

(8)我们都知道美、日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美、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呢?(生茫然)我们要知道答案,需不需要学习世界历史?(生深有感悟地齐答:需要)

(9)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曾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大战是怎么发生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曾带给人类怎样的灾难?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大战的发生呢?我们要知道答案,还是要学习──《世界历史》。

(10)再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又常见的:电灯、汽车、飞机、轮船、电报、电话、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这无不与《世界历史》有关。(生感兴趣)

……

在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我顺势提出:学习世界历史知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呢?在学生讨论后,我从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两方面入手,趁热打铁,授之以渔,从而为学生将要进行的《世界历史》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时间要素问题探究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胡英军 222046



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有它的时间性,没有了时间概念,历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是无从谈起的。时间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之一,通常称之为历史时间要素。时间要素是我们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史考试命题必考查的内容之一。下面对历史时间要素有关问题作一探究。

一、历史时间要素的表述归纳

历史时间要素的表述一般分为具体时间要素和大致时间要素两大类。具体时间是表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时间点。在古代史上,通常具体到“年”,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近现代史上,一般可具体到“月”或“日”,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等。大致时间是表示历史长河中的某一时间段。通常有多种表述。主要有:多少世纪,如9世纪;多少世纪多少年代,如20世纪30年代;某个王朝时期,如西汉时期;某个帝王时期,如康熙时期;某个历史事件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等。另外,大致时间还有前期、中期、后期、初期、末期、以后、以来等之分。如唐朝前期、二战后期、建国以来等。

二、历史时间要素的类别举例

历史时间要素的表述是丰富多彩的,围绕时间要素来命题也是种类繁多,从对近几年有关各地历史中考试题分析来看,历史时间要素的类别主要有(以选择题为例,中国史、世界史各举一例):

1、史实发生的确定时间。如(1)2003年常德市中考题(以下简称为某年某市或省考题):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的朝代。备选项略(以下同理)。(2)04年福州考题: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年代。

2、史实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如(1)03年重庆考题:下列我国外交史上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 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④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2)04年德阳考题: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列宁主义的诞生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③苏联的成立

3、史实发生最早或最晚的。如(1)03年益阳考题:中华大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02年青岛考题:下列国家的法西斯政权,建立最早的是。

4、某一年或某一时期发生的史实。如(1)05年鄂州考题:1951年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2)03年达州考题:20世纪初,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的民族民主运动包括 ①印度 ②伊朗 ③土耳其 ④中国。

5、史实发生在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如(1)05年广西考题: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2)04年四川考题:一战前,一位往来于世界各地的意大利商人目击了这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发生的全过程,他当时正处在。

6、史实发生、结束的时间。如(1)05年青海考题:以下对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是。(2)02年荆门考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7、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如(1)02年武汉考题: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为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2)在以下年代中,被称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是。

8、发生在某一事件范围内的史实。如(1)05年重庆考题:抗战期间,彭德怀指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2)04年益阳考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不包括。

9、史实发生时间的长短。如(1)05年十堰考题: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响的寓意是。(2)在新航路开辟中,规模最大、航程最远、时间最长的船队。

10、同类史实时间联系。如(1)西欧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比中国晚了约多少年。(2)中国和西欧活字印刷术出现的时间。等等。

了解了历史时间要素的表述及类别题例,我们学习历史时间问题就有了针对性。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加强时间要素的内在联系,多做横向和纵向联系,可培养我们时间思维的时效性、灵活性,有利于我们对历史时间概念的形成。同时,对我们熟练解答历史试题,提高解题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浅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王汉国 271207



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达到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本文着重谈一下能力培养方面。我认为对初中学生在历史方面应培养以下五种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学习历史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分析正好相反,它是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其前因后果,内容层次,影响意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挖掘,这就需要分析、综合。如讲到商鞅变法,要引导学生看课本,领会商鞅变法的背景,然后进行分析,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铁器等新生产工具的使用、秦孝公的改革决心、法家思想的成熟都为变法准备了条件。经过有条理的分析,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对历史阶段的概括多用综合法,将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进行综合:①秦汉时期,是首次大一统的时期;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首次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③隋唐时期,是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第二次大统一;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第二次大分裂和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⑤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我国版图进一步扩大。经过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视野更加开阔,理解能力会更强。

第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是学习历史必备的素质。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时代观点、阶级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当事人的立场看问题,而不能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看问题。如对岳飞的忠君、宋江的接受招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封建文化的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排演历史剧,进入历史的教学情境,了解这些人物的时代、阶级局限性,使学生更懂历史。还有学生绝对的把某个人物定为好人或坏人,或把某个事件绝对化。如看不到战国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作用,魏晋时期在文化上的巨大贡献;对秦始皇、曹操、唐明皇缺乏正确的评价等等,这需要我们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前提下,以理服人,让学生有明确的立场、观点。

第三、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

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如果不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学生将茫然而摸不上头脑。所谓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同或异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有比较相同点和比较异同点两种。如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联系在一起,有包罗万象之感。纵向比较如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一些成败得失。比较相同点,如世界史十九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就有几个共同点: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②进行战争的地点都是两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③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④统一的策略都是利用矛盾,争取国际支持。比较异同点的例子更多,如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比较;对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等。分类在文化史和经济史上用的较多,如将宋元科技分为建筑、印刷、军事、医药等;将经济史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将手工业分为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第四、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新版的初中历史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大量的图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一切思维的开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一些历史现象、考古文物、战争形势图都需要通过缜密的观察获得。如观察北京人的头像特征,可以获取人类进化的明显印记;观察四羊方尊的造型,可以领略青铜工艺的精美;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可以了解连横、合纵的含义;观察赤壁之战形势图,可以想象孙刘联军谈笑间大败曹军的场面等。观察中包含着想象,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通过图像再现历史,学生的认识更加直观,与书本的亲和力更强了。通过看图讲故事,描述历史情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看《破釜沉舟》图让学生讲项羽是怎样以一当十,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的。读图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情感的提高。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求异性、开阔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思考、爱问问题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养成积累资料和记忆历史的习惯,可以让知识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形成创造的契机;让学生形成辩论的活跃氛围,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报,排演历史剧,开辩论会等,可以发挥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渗透能力培养,不能只抓眼前的分数,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使学生在博学多才的同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而不是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五学”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运用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学 朱忠会 212415



“五学”即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想中学、议中学”,其目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由重老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师生能够“交流—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乐学,让他们不但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历史活动课中运用“五学”尤其重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历史活动课是“寻找历史”,这个活动该怎样开展?我们课题组根据“五学”的理念,重点指导学生由古钱币来寻找历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回家搜集古钱币,一周后举办古钱币展览会。学生的兴趣空前地高涨。一周后,学生们带来了许多古钱币,大多是清朝圆形方孔的“草钱”和清朝、民国时期的“铜板”,还有三块民国时的“银元”。上课前让学生把桌子排成一圈,把古钱币放在桌上。上课时让学生参观古钱币,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仔细观察古钱币。

展览一开始,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不久便提出了许多问题:

“清朝的铜板背面为什么都是龙的图案?”

“这‘草钱’上是‘通宝’,‘铜板’上却是‘元宝’是怎么回事?”

“这块‘铜板’上却是‘大清铜币’,为什么呢?”

“这‘铜板’上除汉字外,还有另一种文字,是不是满文?”

“这‘铜板’上的甲辰、丁未、己酉是什么意思?”

“这‘铜板’上有‘广东省造’,‘湖北省造’,‘江南省造’,……,可见清朝各省都可造钱,这‘江南省’在哪儿呢?”

“这一块‘铜板’上有‘户部’两个字,恐怕是户部造的吧?呀!户部造的这块大清铜币正面中间还有一个小字呢?‘甯’是什么字呀?”

……

面对学生的高涨的热情,教者并没有逐个解答,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查资料、翻字典,并且去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给自己提供的钱币写一个简介。下一节课再行展出,要求:提供的古钱币下必须有简介。同时,教者对有普遍性的历史知识及时地给予传授,偏僻的知识点进行点拨。

(一)、铜板上的甲辰、丁未、己酉是表示时间。我国从汉代开始就采用“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一定顺序组合,共六十单位,成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光绪元宝”上的甲辰即1904年(光绪三十年)。

(二)、“江南省”根据张传玺、杨济安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所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二版)第72页:“江南省(清初),即江苏省南京市”。

……

经过同学们的观察、查阅资料、寻问、讨论,硬币上的历史基本上明确了,同学们都感慨万千:一个小小的古钱币竟包含着这么多历史内容。第二次召开的古币展览会则是学生抚摸古钱币,看简介,感受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先摘录二则简介如下:

(一)币名:大清铜币

钱币呈圆形,直径为2.8厘米,厚约0.1厘米,由铜铸成。是由户部光绪丁未年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造。正面中间是“大清铜币”四个字,“铜”和“币”是繁体字。这四个字的安排是“大”上,“清”下,“铜”右,“币”左。奇特的是这四个字中间还有一个突起的圆形小块,上面还有一个“甯”字,“甯”是什么字,经过查字典得知,“甯”即“宁”字,是“宁”的繁体。这个字是表示铜币的产地是“宁”,还是表示有钱才安宁还有待考证。这四个字的外围是个虚点圆,圆的外面与“铜、币”二字一线的是“户、部”二字,可见是户部所造。上面是“丁、未”两字,中间夹着四个满文;下面是“当制钱十文”。字是从右到左,呈弧形。铜币的反面中间是一条飞舞的大龙,龙身呈圆形,中间是一个火球,边上是云朵。龙的外围也是一个虚点圆,上面是“光绪年造”四个字,下面是一排呈弧形的字母。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铜币上的龙象征着大清皇帝。

(二)币名:乾隆通宝

钱币呈圆形,直径约2.5厘米,厚不到0.1厘米,由铜铸成。乾隆年造。正面是“乾隆通宝”四个阳文,围绕中间方孔的上下右左四边依次排列。“乾隆”二字是隶书。“通宝”两字是仿宋体。反面两个“满文”,在方孔的左右两边,是什么字?还不认识,估计与钱币有关。看了有关资料,战国时秦国用的就是像这种的圆形方孔钱,后来秦始皇打败六国建立秦朝统一货币,一律使用圆形方孔钱。这种货币一直沿用到清朝,难怪人们今天还称钱为“孔方兄”呢。

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合作学习能力。活动课是让学生活动,当然是以学生“做”为中心。学生收集古钱币是“做”;遇到问题,问书本、问字典、问老师、问家长,这也是“做”;给古钱币写简介这也是“做”。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围绕古钱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感悟并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兴趣。体现了“做中学”的优越性。

我们以学生“做”为中心,同时让学生“想”,让他们在“想中学”。这个古币与那个古币有什么不同?“丁未”是什么意思?这些都很值得学生去思考。这就自然过渡到让学生去“议”,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在深入地思考以后,在小组中讨论,在群体中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所得,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肯定成果,解答疑难,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便是“议中学”的内含。“议中学”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诚然,教者没有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注重让学生在“看中学”和“听中学”。没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古钱币,学生是不可能对古钱币外貌认识得那么清楚,也不可能提出那么多问题,更不可能写出较好的“古钱币简介”。没有教师对具有普遍性问题及较难问题的讲解,学生就不可能正确掌握某些历史知识,教师的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也就不可能有计划地开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明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都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并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用“五学”的理念来开展历史活动,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一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构建“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

湖北枣阳市教研室 龚旭升 枣阳六中 马韬 441200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学生评价的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改革,在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上,都尚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堡垒”。笔者不揣浅陋,就构建历史学科“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要论述构建历史学科学生评价的和谐机制,必须对以往旧的历史学科学生评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往旧的历史学科学生评价采用笔试法,将考分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这样的学生评价,目标不全面,功能狭窄,忽视差异性,方法单一,面孔生硬,主、客体关系失和,严重影响了教育对象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众多课改实验区在改革旧的学生评价机制,探讨适应课改需要的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勿庸讳言,旧的评价观念没有根本性改变,旧的学生评价机制依然存在,旧的学生评价环境没有大的改善,不少地方实际上还是以“考分”论英雄,旧的学生评价机制成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影响学生发展的“羁绊”。因此,针对旧的学生评价存在的弊端,构建目标全面、关注差异、方法多样,倾注情感、关系融洽的学生评价机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牢固树立全面、辩证的目标观,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其体现出了过时的知识本位趋向。以往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从目标指向上看,实质上是一种单项评价,即仅仅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目标的要求不确切,缺少序列性和层次性;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基本没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仅局限于政治教育层面,且是软的虚的,历史学科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被评价忽视。这样目标狭窄的学生评价是不全面的,是有重大缺失的。这将导致教学与育人目标的背离,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对学生“全人”的评价。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课程目标设置的一大改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在叙述“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时,渗透着这样一种辩证思想,即:历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达成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过程。因此,历史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革旧布新,秉承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依据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握三维目标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考评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到达度情况:既要关注学生的 “双基”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探究过程,努力程度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素养的养成情况,还要考评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样目标全面的评价,将会有力调动、整合多种教育因素于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促进和引导教育对象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全体发展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体现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应遵从评价的差异性原则,特别关注和激励学困生,力求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和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最适当的教育,为所有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而评价,以评价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以往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对象群体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这种相对评定法,反映的是某个学生在其所在的集体中学绩的相对水平,但难以判断其实际到达的水平,缺少对学生个体学绩发展状况及进步幅度的关注。它本身具有很多弊端。别的不讲,仅从评价对象的心理感受看,过分强调相对评价会给全体学生心理上带来焦虑和不安,尤其是给学困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无异于精神上的“枷锁”和思想上的“紧箍咒”。不少学困生甚至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逃离校园。其有悖普及性,忽视差异性,漠视学习上的弱势群体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优等生要鼓励,学习中等生要帮助,学困生更需要关怀和善待。学困生或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强;或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或学习欠账太多,难以跟上班级学习的步伐;如此等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及时扶助和有效的长期激励。
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关切的目光不要从学困生身上移开:在整体安排学生评价工作时,要贯彻分层要求,区别对待的评价思想,对学困生的要求,应低起点、缓坡度、小步幅,循序渐进,相对延时达标;在安排过程性考试时,要努力做到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既要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站在学困生的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里向学困生以热情的召唤;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困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和直接体验,并及时了解他们感性认识的丰富程度和亲身感受的深切程度;在日常的情意和行为观察评价中,对学困生的观察,要全面、要细致,要认真记载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做好心理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适时反馈给受评对象。总之,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贯彻教育平等思想,要树立“只要教育工作做到了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当的教育,要把激励、帮助学困生不断进步作为学生评价的重点内容,要让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养成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改善和增进学困生的学力,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评价向学困生倾斜,才能促进全体教育对象相对均衡地发展,才能使《历史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成为现实。
三、“方法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学绩评价应追求多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应创新评价方法
以往,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下,历史学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是单一的,即笔试法。笔试法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学绩评价方法。就其本身来说,尚有许多待改进的方面,如书面考试如何测试“文化素质”以外的其他素质,就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学绩评价是一个目标多元、功能多种、对象众多的评价,用一种方法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评价,似乎是不可能的。仅从评价对象反映的情况,就能直观地说明问题。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考试非常头疼,近而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有不少教育研究工作者在不同地方做出的调查显示,历史学科成为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所以说,从评价方法上看,仅用笔试法去评判、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不科学、不和谐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再不应是一枝独秀,而应呈现出一种多法并举、相互补充的生动局面。《历史课程标准》为我们介绍了值得借鉴的五种方法,我们应积极践行这些方法,但我们又不能拘泥于这五种方法,其它方法也可以试。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都可以大胆去试,要敢于突破和创新,要有创立具有本地本科特色的评价方法的信心。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可知,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改进和丰富完善的过程。一种评价方法的理论假设、项目设计、可控性和抗干扰性、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结果的反馈形式等,都需要在评价实践中检验其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依据全国各课改实验区评价改革的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历史课程标准》推介的五种学绩评价法,都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如,活动评价法,在评价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活动内容应具有各地特色,要结合本地的历史课程资源,要与本地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相联系,要反映本地的文明建设成就;观察评价法要在可操作性上,作认真细致的研究;最常用的测验法的改革与完善,任重道远。具体点讲吧,要一位教研员命制一份渗透新课程理念,有机考察知识和能力的到达度,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究过程、努力程度和情感体验,体现人本精神的历史试卷,就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另外,几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几项评价结果的整合等问题,都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情感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强调情感评价,有情操作,体现出殷切的人文关怀
从情感角度看,以往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冰冷生硬的评价,形象地说吧,它像一个铁面判官在甄别被告有无罪错及罪错大小。这样的评价,造成了教育对象与历史教学感情上的对立。本来,历史学科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由于评价上的情感失和,在较大程度上减弱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让我们“回放”以往历史学科学生评价的具体过程吧:
监考教师的目光是冷峻的──像防贼一样防着考生;
卷面是冷漠的──版式呆板,语言晦涩,经常有冷僻而刁钻的问题蹦出来,捉弄考生;
评卷教师的笔尖缺少“温度”──死扣所谓的标准答案,评分就低不就高。考生答案稍有发挥,扣分无商量;
考试结果的反馈是冷酷的──以考分排名次,张榜公布;
试卷评讲课功能异化,充斥着对考分不高学生的挖苦和讽刺;
期末成绩通知单的综合评语,是以分数来定基调的,对学困生的评语是生硬的,而且少有鼓励、欣赏、相信等意思;
在各种评奖中,考试成绩几乎成了唯一的衡量指标;考分高的学生,将囊括所有奖项;
许多学生把历史考试的日子,看成黑色的日子,许多学生,在公布历史考试分数的时候,心情忐忑不安,有的自卑、有的沮丧,有的甚至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面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要把关爱融入评价的各个环节,细心关注被评价者的处境和需要,把学生评价变成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有力手段。
在学生评价中,历史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关爱转化为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具体行为,努力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形成性评价时,要立足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要认真做好比较分析和诊断,重在及时调节、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在终结评价时,成绩、特长总结要充分,问题分析要辩证,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要评出个性,评出信心,评出希望;实施定量评价,数据应做模糊处理,信息反馈的渠道、形式、场合要慎重斟酌,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承受力。进行定性评价,语言要中肯,要多一些赏识、商榷、宽容,要有鼓动性和感召力,要用期盼的字句指出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历史学科对学生实施情感评价,要在历史教学中挖掘评价资源,要在教学和评价的契合点上作文章。历史教材上,名言、警句、哲理比比皆是,美德、懿行、壮举不可胜数,智者、贤士、大家相映成辉。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与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尝试体验、情景再现、模拟考古、人物访谈、古迹寻踪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转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评价情景。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李大钊名言评析”、“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历史学习的启示”、“家乡的昨天与今天”、“回顾历史,畅谈节约”、“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锻炼,且知识、能力、情意、态度又自然流露,教师可以从中观察、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主动程度、语言交际、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这样,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教学活动,与了解、观察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信息,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了,实现了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是充沛的,是真实的自我流露,教师因看到学生积极的探究状态和学习上的进步而高兴。
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需要在学生中树榜样,并且树多种类型的榜样。这是适合个性多样化实际的,也是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用历史上名人、成功人士的名字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各类榜样冠名,这样,名人的精神、行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便赋予了一个个榜样以特定深邃的内涵,历史教学内容和具有醇厚情感的学生评价就融为一体了。如设立居里夫人勤学奖,把它授予勤学不辍、求真求实的学生;设立爱因斯坦创新奖,把它授予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生;设立陶行知躬行奖,把它授予勇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立布鲁诺挑战奖,把它授予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的学生;设立周恩来志向奖,把它授予学习目标明确,志向远大,能长久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的学生;设立红军长征学习拼搏奖,把它授予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学生;设立李政道、杨振宁学习优秀奖,将它授予学习主动,学习方法好,思维积极、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树榜样工作,应该和班主任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及全体学生一起来做。
五、“关系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呈现出主体多元、主客互动的评价关系
以往的学生评价,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评价者,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受评地位。评价的主、客体间是一种对立关系。
历史新课程的学生评价关系,拟为如下图示:
从上面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处于评价的中心位置,与同伴、教师、家长都发生评价关系,既自评,又在群体中评他和接受他评;教师处于评价的重要位置,既评价学生,又接受学生的评判;(在学生评价机制中,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评价是辅助的,但在教师评价机制中,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评价,就是主要的了。)家长参与评价。他们从社会角度,以一个监护人的身份对孩子进行评判,多一个角度,多一方面看法,是必要的。同时,家长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种新型的评价关系图示中,评价行为主体多元,评价主、客体有机统一,评价呈多指向。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成为评价中的亮点,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学相长、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三个方面,被整合在评价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学生评价关系系统。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两点:1、学生既然具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就要给学生评价知情权,要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目的、标准、形式、方法、实施要求等,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认同评价;2、学生评价过程应自始至终充满民主气息,没有民主,就没有评价关系的和谐。
以上阐述的“五个和谐”,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如“全体发展和谐”中的善待学困生,就与情感评价关系密切;又如在评价中推行学生自评法,这是“方法和谐”问题,又是评价主、客体“关系和谐”的内容。为了论述和分析的方便,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把学生评价机制分成“五个和谐”来说。在分述之后,也没有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仅在这里作以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用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新课



陕西省咸阳市天王中学 张斌 712000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对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复习导入法,有资料导入法。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种比较实用的导入方法──解释标题导入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能够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

关键词:解释标题 导入新课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因势利导的引出新课内容,这是由于历史课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另一种比较常用的是用与本节课内容有联系的一些资料导入,比如用典型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音频等,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学时的趣味性。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上面的方法导入,还总结出解释标题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历史课每一节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标题,这个标题或者是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或者是对本节课所属历史阶段基本历史特征的描述。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大多数的新课都可以用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下面我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两节课举例说明。

在我讲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就是用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的。具体做法:标题板书后,指导学生认真研读,然后指出标题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站”,然后着重分析“站”的含义,引导学生复习总结: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的生活极为艰难。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压迫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解除了,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扬眉吐气,社会地位提高了,生活状况改善了,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史实。

又如在讲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时,我也用了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首先引导学生回答是对哪三项事物或现象的改造,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解释: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把它们变成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公有制,从而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时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消灭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是必要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也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时我们是怎样对这三大行业进行改造的以及改造的结果如何。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用解释标题导入可以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可以使学生有个明确的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围绕这个重点要学习哪些内容。因为标题基本上就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或中心思想,讲解标题的过程同时也向学生展现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的过程,向学生指出了方向,从而减少学生学习新课的难度,使学生比较容易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历史认识。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具体的适应面,解释标题导入也并非所有课时都是最合适的,教师在运用是也要做具体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导入,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教学设计的疏忽差点“毁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形象



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中学 樊标俊 100070



一、问题的提出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从中华民族利益角度来评价,可歌可泣,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因此,林则徐也就被评价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可是根据英国档案馆资料,如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给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私人密信,认为林则徐的禁烟举措,是对英人财产的侵犯,是可耻的挑衅行为。不同的立场,对比鲜明的评价。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不免会发生类似的争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林则徐及其禁烟活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关键

英人把输入中国鸦片看作正当商务,把林则徐没收、销毁鸦片视为对英国人财产的侵犯,是“可耻的挑衅行为”,那么,界定输入鸦片是非法行为,还是正当商务,成为决定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禁烟活动的关键。(说明:鸦片最初是作为药材引入我国的。)

三、对策及解决方案

先简要介绍林则徐禁烟的基本史实,交待中国人和英国人两种对比鲜明的评价,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然后,逐步提供史料,使问题探讨深入。

具体方案为:

㈠导入新课

师:投影:《虎门硝烟浮雕》,设问:同学对这副浮雕是否熟悉,在哪儿见过,大体说一说这副浮雕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生:试着说出自己的认识。

师:设问:有人认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属于过激行为,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激行为,带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究竟怎样评价林则徐的禁烟行为?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5课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㈡“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师:既然我们要评价林则徐及其禁烟活动,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最基本的史实。边投影边讲述林则徐及其禁烟活动。

①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②缉拿烟贩,命令外商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永不夹带鸦片。

③针对义律的破坏活动,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商馆。

④虎门销烟。

回顾一下,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积极有力,但是英国人怎样看待的呢?

投影:《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和《巴麦尊致义律机密件》

设问:①英人所说的“商务”实质上指什么?

②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是否是“可耻的挑衅行为”、是否是“侵略”?

生:,初步回答以上问题。

㈢“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师:要想对上述两个问题回答得有说服力,我们得进一步分析,下面同学们把教材翻到22页,朗读课文第一目,看这部分课文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用信息。

生:带着问题阅读“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师:帮助学生梳理出如下要点:

1.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是出超的。

2.至道光初年,中国对外贸易转变成入超。

设问: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英国人采取了什么手段?(提醒学生道光即位在1820年,引导学生观察《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过渡到鸦片的危害)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并试着回答。

师:既然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我国政府是不是应该禁绝,英国人认为林则徐的做法是“可耻的挑衅”、是“侵略”,同学们怎么看?下面我们分正方和反方对上述问题进行争论。

师:根据学生争论情况,适时补充材料,说明英人所说的“商务”实质上指鸦片贸易,并让学生充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

四、课堂实施效果

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学生对英人所说的“商务”实质上是指鸦片贸易、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是为了扭转正当贸易被动地位,打开中国大门以及鸦片的危害认识得很到位。但在正、反方围绕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是否是“可耻的挑衅行为”、是否是“侵略”,进行争论时,竟然反方的气势压倒了正方。观点分别是:

陈思聪(反方)说:根治鸦片,应把精力放在教育本国人民身上,如果我们无人吸食,鸦片就会不禁而绝。

李福胜(反方)说:鸦片输入的确给我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应依据国际准则,进行协商与对话,不能鲁莽行事。

果楠(正方)说: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得果断地禁绝,林则徐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最终正方没有有理有据地驳倒反方,下课铃便打响。

评课时,老师们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认同的,并说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也指出,从辩论结果来看,反方占了上风,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不利于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毁坏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形象。

五、课后反思

的确,一节课应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本节课中,由于我忽略了教材中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材料,使得争论最终不能突破。其实,教材中的《英国鸦片走私船和贩卖鸦片的趸船》插图,可以有力地说明,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是采用偷偷摸摸走私的方法进行的,显然是非法行为,既然是非法行为,英国人的鸦片就不在法律保护范围,林则徐没收、销毁鸦片便成为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举动。

从这件事,我得到的启示是:要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意图,并对教材中的材料,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小图,教师都应准确理解,必要时,要合理的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15: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