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67|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桂林山水》1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林海》2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古诗三首》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 看图作文。
                     4、 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 讨论交流:
                      (1) 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 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 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 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 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开国大典》4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狱中联欢》6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2、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  齐读课题,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  教师酌情补充。(渣滓洞集中营)
二、指导预习。
  1、指名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片课文节选自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革命前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3、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再跟大家讨论。)
三、默读课文
  1、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2、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4、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反馈自学情况。
1、认读“猩、诙、谐、镣、蒋”5个字并组词。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扭转乾坤: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乾坤,天地。
  妄加评论:乱评一气。妄,胡乱。
  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是人却没有人的心肝,所以难友们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绰号。
  崩溃:完全破坏,垮台。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
  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位革命者,小说中的全名是江雪琴。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留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被敌人枪杀,她的母亲因难产去世。是难友们给她取了这个美好的名字。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光明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苍劲:苍老挺拔。课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充分流露。
  诙谐: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参禅: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挑剔:挑毛病,找碴儿。
  博得:取得,得到。
  劣绅和土豪:指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
  谨防:小心地防备。
  黑名单:这里指特务准备逮捕或枪杀革命者的名单。
3、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4、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表演节目”四件事。重点写了“贴春联”和“表演节目”两件事。
5、给大家读一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小组学习
  在组内将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起讨论理解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唱歌”部分
  (1)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总的感受是狱中的革命者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
  (通过“期待”说明大家都做好了准备,等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女室一带头,每间牢房同时响应,说明大家事先都约定好了。)
  (“天还未亮”说明时间早,心情急迫。)
  (“像一阵闪电”、“爆发”说明热情高,声势大。“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说明热情不可遏制。)
  (2)小结:元旦早晨,天还没亮,大家就尽情地高唱革命歌曲,揭开了联欢的序幕。
2.学习“交换礼品”部分
  (1)默读思考:你认为狱中的生活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狱中的生活非常艰苦。从礼品:贺年卡是草纸做的,用红药水上色。五角星是用牙刷的柄雕成的,锦旗是女难友从自己的袜子上拆了丝线绣出来的。这些纪念品极其简陋,说明狱中条件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
  (2)为什么要交换礼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为了共同庆贺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互相鼓励与敌人斗争到底,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了革命者的心灵手巧和情深志坚。)
3.学习“贴对联”部分
  (1)默读思考:仔细体会课文中春联的含义,它们有什么特点?划出直接评价春联的两句话。
  (女牢的对联意思是说,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特别是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即将彻底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来了。)
  (楼一室的对联是说,敌人的迫害并没有磨垮革命者的意志,相反,使革命者领悟到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深刻地领会到马列主义的真谛。)
  (楼二、三室的对联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大好形势,表达了革命者迎接光明,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楼七室对联中幽默的语言反映了革命者对恶劣的监狱环境的轻视。“乐”字表现了对敌人残酷迫害革命者的暴行的讽刺)。
  (抓住“乐观”、“诙谐”引导学生理解每幅对联的含义。“乐观”是说对联表现出难友们并没有被敌人残酷的迫害所吓倒,而是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诙谐”是说每幅对联幽默有趣,巧妙地讽刺了敌人。)
  (抓住特务头子“猩猩”的丑行,进一步体会对联的含义和战斗作用。)
  (“猩猩”或是“妄加评论”或是“挑起眉梢”或者把“挑剔的眼光”凝固在有的字句上,“猩猩”尴尬的丑态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这些对联既精辟中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又适当含蓄,使同志一看就懂,而特务则不会懂或根本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敢承认,可见革命者巧妙的斗争艺术。)
  (2)小结;这一幅幅对联都用了双关语。双关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把对联的两种解释都注在旁边。
4.学习“表演节目”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同志们在联欢时表演了哪些歌舞节目?特务们是怎样对待联欢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表演了扭秧歌、打空心筋斗、叠罗汉、唱游击队员爱唱的革命歌曲。)
  (理解“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这句话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示意思。顽强而鲜明是因为革命者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迎接新春的到来、胜利的到来,戴着沉重的铁镣跳舞,用铁镣的撞击声作伴奏,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所少见的,这个别致的舞蹈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叠罗汉”表现了革命者不畏强暴,不怕折磨,坚持宣传革命,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理解“真有意思,这里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开联欢会,还有人架上机枪,保卫我们的安全咧!”这句是用反语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也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贴对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派无比蔑视的感情。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了。’”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夸张一些,有一点阴阳怪气的语气,便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具体描述了我们的革命前辈在1949年元旦到来之际,在渣滓洞监狱里通过各种形式的联欢活动巧妙地同反动派作斗争,表现出革命者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13: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