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说课稿说课设计 
  
25 伯牙绝弦 
一、说教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文字游戏 
老师说一个词语:杨柳依依,生照样子说同类的词语。 
出示同类词语: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绵绵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对我们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3、“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4、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三)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故事。打开书137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至少读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 
2、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 
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 
(出示难读的句子并范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3、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全班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四)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物?(随机板:伯牙  钟子期) 
2、快速浏览课文,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用笔圈出来。 
交流(板书:知音) 
3、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请生介绍。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预设:是音乐   是古琴)(板:琴)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4、那是不是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成为知音呢?请你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5、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6、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读课文。 
2、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琴    情    钟子期 
 知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