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83|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小学英语老师优秀教育故事大全英语课教学心得叙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感悟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语言是词汇的大海。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不能快速阅读并理解英语语言材料。就像做房子没有建筑材料砖一样。但是,目前小学阶段的英语词汇量又相当的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要学生单纯地背诵,学生感觉乏味,效果非常不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于是在词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样化活动教学。所谓多样化活动教学就是把音乐、简单的动作、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一.充分发挥实物、实事的作用
       借助实物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形象直观、简单有效。例如,学习水果类单词时,我就将水果带进课堂,将数词、名词、及名词单复数的知识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新单词,而且掌握了数词和名词单复数的用法。
        实物可扩展到实事,即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真实的事情,进行灵活、适时地教学。当实事发生时,老师立即用一段英语进行描述,并启发学生用英语描述或复述,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踊跃参加到教学中来,而且下课后许多学生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课堂上的事情。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铬印。例如,在教学方位词汇时,就可以利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以及放置位置的不同,让学生来描述,或者,通过学生描述放置的位置,让学生来猜测实物。
         二、充分发挥游戏、表演的作用
        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游戏,指导学生边玩边学。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开展游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身体部位eye,nose,ear,mouth,hand,face等单词教学时,和学生一起做“Touch your head”游戏。开始我先作示范,然后说Touch your nose. 学生边听边点自己的鼻子。依次练习nose,ear,eye,mouth,hand,face;重复几遍之后再进行小组比赛;并加大难度,只有当学生听到Polly says “Touch your ears.”时,学生才可用手摸自己的耳朵,否则算违规,要被“罚”下场,游戏结束,小组违规最少者得胜。整个活动由学生自愿轮流当发令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游戏使枯燥的单词变生动了,难记的知识变容易了。生动夸张的表演,欢乐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热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7:59 | 只看该作者
让英语生活化
  长期以来,小学构筑了以听说为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语言知识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离开了课堂,回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语言的交流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 can call me ’Ms wang.”这是我在开学初第一节英语课上的“就职演说”。当我说完这段话后,我发现下面几十个孩子都瞪大眼睛看着我,看来他们还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
       我接着又说:“各位同学,很高兴认识你们。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你们可以叫我‘王老师’,但既然我们学了英语,所以,如果你们叫我‘Ms Wang’的话,我会更加高兴。”话音刚落,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Ms Wang”的叫声。
        接下来,我开始教学第一节课的内容:“Hello”“Hi”“Goodbye”“Bye-bye”。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学会后都争先恐后地向“邻居”打招呼,说再见。
        等孩子们都会说这几个简单的单词后,我让他们说说这几个单词分别用在什么时候,什么人之间。孩子们都回答得很好。
        我趁热打铁,要求孩子们在生活中用上这些英语,有什么想用却不知道怎么用的可以问老师。孩子们都爽快地答应了。
       正在这时,下课***响了,还没等我说“Bye-bye”,孩子们早已齐声说出“Goodbye,Ms Wang”。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每次碰见我都会热情地用英语跟我打招呼,“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这些单词便很轻松地被孩子们掌握了。
      看来,让英语走进生活,生活也会让英语教学大放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8:18 | 只看该作者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主角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机敏的教学机智应表现在对孩子主体的尊重,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等,而更多地则表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英语课上,每次积极举手的往往都是那些英语佼佼者,但是那些不敢举手的中等生或差生更需要关注。
记得一次,我上课提问,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很一般,上课极少举手,可这一次我从他期待的眼神中,发现 他很想回答,但又不敢举手。我带着鼓励的语气叫了他,他的回答有些紧张,发音也有些错误。我纠正了他的发音,鼓励他再说一遍。他看看我,又看看其他同学,低着头想了想。正在我以为他会放弃的时候,他抬起了头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把问题再说一遍。”
        我笑着又说了一遍,他盯着我勇敢地说出了答案。虽然他仍然有些紧张,但是讲得很准确。坐下时,我给了他一张贴画。从他自豪、兴奋的表情中,我坚信他在学习英语的征途中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能使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成就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8:36 | 只看该作者
以 图 促 学
小学生的荣誉感很强,好胜心更强,遇事总想比个高低,争个优先。我抓住儿童心理的这一特征,课上,我充分利用图片,让他们游戏、表演、竞赛,在愉快的、有意义的情景中发现、归纳、创造。
    复习食物类单词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做游戏,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我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代表fruit,B组代表food。
    我先对A组说:“I like fruit very much,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A组的一位学生说:“I like mangoes.Miss Xu.many I have a mango , please?”
    我就把带有mango的图片递给A组的这位同学。
    以同样的方式将带有的食品的图片交给A、B二组,然后要求持图片的学生随意地站成一个圆圈,让C组做游戏。
    我说:“Put the fruit on the desk,Put the food on the chair。”
    C组评出他们中谁做得对,谁做错了,把自己的图片错放在别人的地方,对方就得到这张图片。
    接下来叫A组学生说出fruit包括哪些,依次类推。哪组说错单词,哪组就要对方图片,最后决出哪组的图片多,教师就奖励冠军队。
    这样,不仅参加游戏的学生的热情高涨,就是在座位上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8:55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自制教具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可利用多种教具、学具(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头饰、录音机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置身于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环节中,我认为有些教具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去做。这样,学生会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品味课本内容,根据内容去设计、去制作。比如第一册中的Birthdays,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动手做一个生日蛋糕,学生通过自己的制作,装饰,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有创意的蛋糕,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进学生的友谊。再比如在教学26个字母时,我就让学习自己制作大小写卡片,然后让学生玩BINGO的游戏,学生在制作和游戏的过程中就牢牢掌握了26个字母。再者还有教学动物时让学生制作动物,教学天气让学生制作天气图标等等。总之,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应变,要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也学得轻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9:1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词汇教学体会
大凡语言皆有声,学英语自然也要学好语音。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大有帮助。传统单词教学都离不开大量的机械操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如果我们在声音上进行信息加工,即通过学生的听觉器官去感知单词的发音,将其声音遗留在学生的脑中,那么学生在听完一个单词之后,过了数天甚至数年回忆起来,尚有“音犹在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1、声音呈现,感知新词
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材料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听觉感官呈现新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感知印象,使之尽快地进入长时记忆,同时利用在呈现环节中获得的丰富的语音信息完善该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存储形式,以便随时被激活提取。如动物词汇教学中,以听声音的形式呈现单词dog\duck\cat,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以为单词记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改变声音节奏,强化语感
孤立读单词,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的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还不能让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与用法。因此,可以改变音的长短操练单词。如:Apple, apple, this is an apple。教师边说边有节奏地拍4次手,同一句话说3-4遍,第一遍比正常说话速度慢,然后逐渐加快,比一比谁说得又准有快。这样训练能强化学生对单词发音的记忆,并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还可以改变音的高低。我在教反义词的时候是这样操练的:如long-short long, long, long(声音越来越高),short, short, short(声音越来越低);同样可以加上动作,如tall, tall, tall (声音越来越高,用手演示越来越高),short, short, short (声音越来越低,用手演示越来越矮),还有big和small等等。把这些反义词放在一起操练,声音高低起伏,学生乐于参与,兴致勃勃,单词的含义也记得牢,记得准。
3、掌握读音规则,增强记忆
虽然英语单词的书写与读音之间存在一些差距,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把同音的词进行分类记忆,就能使学生达到听音知形、见形会读的境界,从而减少记忆单词的困难,提高记忆效果。例如:book, cook, look三个词中都有字母“oo”,并且都发 [ u ] 的音,剩下的辅音字母与读音也差别不大,通过分析许多类似的单词就会很容易地被记住。再如,night, light, right, fight, might, sight, tight等其规则和规律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单词的发音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读音规则去拼读新词,看单词,来判断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7:29:3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有感
  几年的高年级教学经验让我感受颇深。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高年级英语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

到了高年级,对于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let’s talk和let’s read部分,我在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的基础上,进一步让他们仿照对话或短文进行创编。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last weekend a let’s read部分时,我要求学生以last weekend为题,写一篇介绍自己上周末的小短文,学生们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只局限于本单元学的这几个短语,如:有的同学用到了played computer games/played sports/played the piano等。在他们写作的过程中把旧知识又作了一下回顾,并对所学知识做了进一步延伸。

二、将音标教学与词汇教学结合起来。

     小学英语从四年级下册就有了语音pronunciation板块,我在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这一板块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良好的语感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年级pronunciation板块中增加了绕口令的内容,我通过自己由慢到快的朗读,加上动作、表情以及变换不同的语调,激发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他们学的非常的认真、投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到六年级上学期末,学生对40个音标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40个音标的认读,所以在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每认识一个新单词,我会把音标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自己读单词,然后领读几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单词的读音,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在阅读一些课外故事或是预习课文时,还可以自己查字典来解决不认识的单词,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渗透语法教学。

    英语从五年级上册开始陆续出现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几个时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把这些语法知识一条一条地讲给学生听,既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没意思,反而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以听说领先、小组讨论归纳的原则。等到学生在口头上基本掌握时,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由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语法结构的归纳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时态的基本结构。适当的语法讲解对于学生对付考试里的一些语法题有帮助,适当的语法讲解也为中学教学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14: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