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哲理故事大全三百篇科学人生幽默经典哲理故事生活哲理故事300篇集锦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5:45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圈养

  一个云游的僧人进入偏僻的小山村时,原本打算化了斋后,继续行走。可是,这个小山村吸引住了他。

  小山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而且,民风淳朴,着实热情。僧人便想滞留几日,毕竟云游了那么多日子了,置身小山村,他那疲乏也莫名其妙地冒出来了。

  僧人借宿在一个老人的家中。老人有个小男孩,不过一日,僧人就和小男孩相处亲密了。他走过无数个城城镇镇,见过世面,他发现,小男孩固然天真可爱,可野性十足,很顽皮,还有个毛病:不懂礼仪。

  想着小男孩长大了,必定要去外边的世界闯荡,礼仪无疑是必不可缺的交际的手段。僧人就有意地在言行中示范了许多礼仪的内容。

  小男孩很好奇,就模仿僧人,而且一学就会。僧人暗自欣慰。

  一天傍晚,老人从山上砍柴归来,小男孩迎上前去,恭恭敬敬请了安,那口气,那动作,僧人看了也得意起来。

  老头却用陌生的眼光打量起小男孩,吃惊地说:谁教了你这套架子?

  小男孩说:住在我们家的和尚。

  老头板下脸,看着僧人,很生气的样子,说:这孩子,我在山里捡来收养已有三年,他一直保持着天然的可爱,你来不过三日,就损坏了他,你这个云游和尚,修得个什么心呀,还自以为是地来圈养山里的孩子。

  僧人欲辩解。

  老头作了斩断的手势,说:我家不留你啦,还不拿上你的东西快快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5:54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鱼眼里的爱情
  第一次她与男友吃饭,哦,不,是以前的男友了,是在一家淡水鱼餐馆。

  那时,她刚大学毕业,很矜持,话很少,只低低地笑。

  一条鱼,一条叫不出名字的鱼,是那天饭桌上的唯一的一个荤菜。鱼身未动,男友先掀起鱼眼放在他的面前:“喜欢吃鱼眼吗?”

  她不喜欢,而且她从来不吃鱼眼,但却不忍拒绝,羞涩地点了点头。

  男友告诉她,他很喜欢吃鱼眼,小的时候每次吃鱼的时候,奶奶都把鱼眼掀给他吃,说鱼眼可以明目,可奶奶死了后,再也没有人把鱼眼掀给他吃了。

  “其实想想鱼眼也没有什么好吃的,”男友笑着说,“只是从小被奶奶宠惯了,每次吃鱼,鱼眼都要归我。以后,鱼眼都要归你了,让我也宠宠你。”男友深深地凝视着她。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鱼眼代表着宠爱。明不明白无所谓,反正以后只要吃鱼,男友必先把鱼眼掀给她,再无限怜爱地看着她吃。

  慢慢地,她习惯了每次吃鱼之前都娇娇地翘起小嘴等着男友把鱼眼掀给她。

  分手,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那时男友已在市中心买下了一栋房子打算结婚。她哭着说她不能,不能在这个小城市过一生,她要的生活不是如此。余下的话她没有说——因为她美貌、富有才华,她不甘心在这个小城市过一辈子,做个小小的公务员,她要如男人一样成功,要做女强人,要实现她年少的梦想。

  他送她走的时候,走得很决绝,她连头都没有回一下。

  在外面拼搏多年,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她已经拥有一家像样的公司,可爱情始终以一种寂寞的姿态存在,她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可能爱上谁了。

  这么多年在外,每有宴席必有鱼,可再也没有人把鱼眼掀给她吃了。她常常在散席离开时回头看一眼满桌的狼藉,与鱼眼对视。

  一次特别的机会,她回到了她从前生活过的小城。昔日的男友已为人夫,她应邀去原本属于她的房子里吃晚餐。

  他妻子做了一条鱼,他张罗着让她吃鱼,他掀起一大块细白的鱼肉放在她的碟子里,鱼眼给了他的妻子。

  这么多年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掉过眼泪的她,忽然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6:01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高腔
  她是一个地方剧团的花旦演员,30年前,她随团到一个山区演出,出演《昭君出塞》中的昭君。演出中,她在一句高腔上升不上去,只好用技巧掩饰过去,好在观众没什么反应,但她为这个失误伤心不已。

  剧团返城后就赶上“文革”,陷入瘫痪,整整十年她没有弥补的机会,但她一直坚持偷偷练功。后来剧团复兴,再次到那个山区演出,她重演《昭君出塞》,演得神采飞扬,特别是当年那个上不去的高腔让她唱得行云流水,赢来阵阵喝彩。

  演出结束后,一个老农民特地到后台找到她,说:“十年前,你有一个高腔没上去,我好为你可惜!但这次我一连看了三场,你每次都唱得满弓满调!你对得起你的行当,你是一个好演员!”老农民的话让她流泪了,她不是名角,从没红过,但她的努力却得到一位农民的认识和赞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6:33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境界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的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已,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6:41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免费午餐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那时父亲才十七八岁,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本想投考名牌大学,无奈身无分文,只好向祖父的一位老友求助,此人在当时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同年夏天,父亲考上了协和医学院,这令他万分兴奋,而筹措学费成了当务之急。

  那位名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千地说我祖父这人性格真够特别,竟可抛下家小一个人远走高飞!又说我后祖母实在不像话,祖父寄回的钱居然一个字儿也不给我父亲,书香门第的后裔沦落成了流浪青年!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过了一会儿,有电话打进来,名人便和蔼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父亲就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着名的西餐馆。

  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本来就不该你不欠你的!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6:51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思考死

  又是一个白天,我在慵懒的空气里睁开眼睛,没有意识的起床,洗脸,然后重复每一个相似的昨天。

  我生活的每时每刻,都静静地流淌在大自然的河床里,那样的悄无声息,在我的不知不觉里,慢慢的缩短着与时间尽头的距离。

  在我们的周围,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死,因为看起来总有那么多未曾经历过的明天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的脚步。思考死,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仿佛已经成为哲学家们的专责,因为我们总是轻易可以看到哲学家们对于死亡问题的各种解读和探讨。另一种情况则是,某些在生活中的沦落的失意者,遍尝生的苦涩,开始了一种被迫意义上的人生思考。

  对于我们这些别于以上两者的人来说,死亡的话题仿佛总是带有一种杞人忧天式的讽刺。我说我在思考死,有谁不会鄙夷我并认为我有病呢?毕竟死亡总是让人感觉那么遥远,而我们心中的愿望和追求斗气存在那些不可获知的明天,我们的热切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绝不会轻易的允许我们的头脑做出和这些相悖的假设,那就是死亡先于梦想的来临。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死亡归结于天命,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想再伟大的先知也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人类越来越穷究于自然,各种各样的秘密已经暴露在我们的面前,自然界变得前所未有的温顺,我们的手掌,正随心所欲的滤过她的每一寸土壤。

  可是当死亡站在了面前,我们才明白,未曾有一刻,我们曾逃离自然的安排。我们原来是如此的渺小和孱弱,我们左右的了各种物质和生命,却阻止不了一场简简单单的死亡。我们创造的了各种文明和繁荣,却延续不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

  死亡,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幻灭。思考死,当死亡从哲学的神坛上跌落在我们这些普通人面前,我们又该做如何的感想呢?

  对于死亡的畏惧应该是常人共有的心绪。死亡最可怕的或许并不是带走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而是带走的这一切,将永远在没有机会再重来。生命是这样的一场旅行,我们手拿着车票欣喜地启程,却在途中发现,手中的票是一去不返的单程。

  死亡和出生是彼此唯一对应的映射,而我们只是在生命的数轴上走完那一段注定的轨道。

  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是一件幸事,它催发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无尽探索,也催生了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狂热。生命在死亡面前尤显得短暂和珍贵。

  另一种相反的心态则是漠视死亡,就是相信明天无尽的人们,就像和我一样年轻的人们,仿佛完全没有死亡的负担,倔强的挥霍着可怜的光阴,残忍的透支着年轻的身体。你猜得到明天不是死亡,猜得到后天不是死亡,但你永远也猜不到,死亡何时与你生命的预约。

  使命才是生命的意义,使命感的缺失正在让我们麻痹,平静的生活正在把我们平静的过渡给死亡,但我们却还在陶醉,还在若无其事的陶醉。

  一群不能交心的朋友,说着妙语连珠的话,脸上堆满或幼稚或虚伪的微笑,我低下头,不敢承认这沦陷在世俗中的自己。

  死亡在我看不到的街头,可有时自己还是会颤抖。当人群散尽的时候,我跟着我自己,想自己的事,然后安静的走。我承认自己已经沾染太多的恶俗,已经沉溺太多的安逸。我写下这些文字,都是在逼迫自己思考。

  或许没有人能认真的读过我的文字,生命的喧嚣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充斥急不可耐的味道。匆匆忙忙的赶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是否还会有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0:47:01 | 只看该作者
哲理故事:读书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4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供选择: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每页都要给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怎么,是文盲吗?”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呢。”梅勒洛夫生气地说。

  “那你就大点声读吧。”

  “可这不是用俄语写的。”

  “这是法语,”监狱官说,“俄罗斯贵族子弟法语说得都跟俄语一样好。”

  “我不是贵族,法语我不会。”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我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监狱长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您要是愿意,我给您跪下都成,只是求您别再难为我了。等我出去以后,我送您一辆‘奔驰’。”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叫脚注。这下面是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勉勉强强地总算读下来了一页。

  “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问监狱官。

  “当然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绰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也不读书了,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1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