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0:3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答题时间:30分钟)
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
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
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
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
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
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0:39:08 | 只看该作者


【试题答案】

1. 《陶渊明集》;《桃花源诗》中的序;晋朝的陶渊明;文学家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

3.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

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子)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活动、穿戴、心情

7.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

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

8.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9. 邀请 延

10.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1.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12.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 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2)百姓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5.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安居乐业;热情

16.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7. 含蓄手法,说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8.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19.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劳动生活的愿望。

20.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2 15: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