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07|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资源由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小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浏览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2008年版修订)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6=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教科书第3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四第5~7、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能解决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计算:35×3、8×27、512×4、12×49。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时,指名说说512×4的计算方法。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将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分数乘法)。
   [点评:新课前进行一些基本的计算练习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优势,也是形成计算技能的基础。]
二、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使110千米,3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1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口答算式后,提问:110×3或3×11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强调:求几个几或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教学例3:感知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将上题中的问题改变成为例3: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使110千米,45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估计一下,45小时行使的路程比110千米多呢,还是少?为什么?(比110千米少,因为45小时不满1小时)
    提问:这个题你能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10×45=88(千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的信息。
    把谁看作单位“1”,(1小时所行驶的路程),45小时表示什么意思呢?(将1时所行驶的路程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就是45时行驶的千米数)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线段图:
    学生观察讨论:求4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学生反馈意见。
    老师引导: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45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就是1小时行使路程的45,也就是110千米的45。上面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的110×45,就可以理解为求110的45是多少。
    所以110×45就表示:110的45是多少。(教师板书)
    请看着线段图将110×45表示的意思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如果求45时行驶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呢?怎样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抽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0×45=表示110千米的45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计算的方法。
    3.反思小结,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提问:像刚才那样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什么意思呢?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答呢?
    (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探索出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阅读例3及下面的文字,将你认为重要的话用“”勾出来。
    教师:说说你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句话的理解。这里的一个数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小数,分数和整数都可以)
   [评析:对新知的探究,着力点放在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研究上。以具体的情境,通过猜想,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教师还注重对教科书的阅读与理解,通过反思小结,逐步建构起“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三、即时练习,巩固反馈
    1.只列式不计算。
    (1)154米的34是多少米?(2)求a的35是多少?
    (3)求12的34是多少?(4)求m的3n是多少?
    (5)母鸡有70只,它的110是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2.课堂活动2:说说求你的大腿骨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自己身高的14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点评:练习不求多,重在对知识点训练的落实。同时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练习与运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解答?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五、作业
    练习一第5~7、9题。
   [评析: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整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教学时要不惜花时花力讨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强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为以后解决分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一第8、10-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结合图意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课件出示)。
    23×3
    18×8
    3×29
    7×314
    710×5
    215×8
    89×0
    35×4
    抽学生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展示:(拖拉机耕地的画面和有关条件)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2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35×2=65(公顷)(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35公顷的2倍是多少?)
    课件展示: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12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12。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提问:观察35×12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指名回答,教师揭示课题: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思考:35×12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反馈自己的想法。
    (3)教师提问:你们的想法31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结合图来表示出35×12。
    35公顷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左图表示,求12小时耕多少公顷就是求什么?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怎样表示35公顷,又怎样表示35公顷的12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生画出图。
    教师提问:结合图,35×12的计算结果是310吗?你能结合图解释这个结果吗?
    根据交流,小结:35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它的12也就是把35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相当于把整张纸平均分成10(5×2)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就是310。
    4.试一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12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如果是求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在图上怎样表示呢?自己列式算一算,再画图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的做法。
    全班评价,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式和画法。
    4.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通过这两道题,你觉得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小结方法。
    教师强调: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所乘的积作分母。
    5.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第3题:根据算式涂一涂23×3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23×34是怎么涂的。
    根据交流,小结:先在长方形里表示出23,再把长方形的23的34表示出来。
   [评析: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不但要让学生会算,更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教师注重猜想与验证相结合,并在验证中,采取数形结合方式,由教师引导画算式到学生自主验证画算式,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教师引入:同学们是否学会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呢?我们来试一试。
    1.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时说说计算及约分的方法。
    2.试一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约分的情况。
    全班评价,让学生说每道题是怎么约分的。
    教师强调:分数连乘,可以同时将几个分数进行约分,再将约分后的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
    对学生没有先约分的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3.练习一第7题。
    学生读题,思考:这两个题是一样的吗?“吃去120吨”与“吃去120”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教师强调:吃去120吨表示吃了1吨的120,吃去120表示吃去总数的120,单位“1”是不同的。120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120表示的是一个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分率。
根据分析,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题用减法?第二个题用乘法?
   [点评: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通过练习解决计算中约分的问题,通过练习理解分数作为一个数量与分率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们帮助的?结合算式,教师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约分的方法。
   [点评:小结语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更注重学生学习中问题的解决。]
五、作业
    练习一第7、9~12题。
   [评析: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本节课教师既注重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也注重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的理解是让学生大胆地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而对计算方法,也注重学生的内化与自主建构;通过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让学生既形成计算的技能,又在练习中掌握方法,为后面的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解决问题

第课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在行程问题的情境中,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方法,感受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列式计算。
    (1)30的16是多少?
    (2)6的34是多少?
    (3)12的23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评析:开课通过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时揭示课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行了全程的23”,是把谁看作单位“1”?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一学生所画线段图,并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结合线段图,教师提问:求已经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全班讨论后,教师强调:求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全程的23是多少千米,也就是求84的23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根据交流,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用“”勾画单位“1”的量,全班评价,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习二第1题。
    学生默读题目,勾画有分率的句子,找出单位“1”的量。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乘法做?
    教师小结:在解决分数问题中,分析分率句,并从中找出单位“1”的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练习二第2题。
    学生读题,找出分率句,分析:谁和谁比较?把谁看作单位“1”?求姐姐的年龄就是求什么?
    全班交流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学生观察: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信息分析:这道题是把谁看作单位“1”?亚洲的面积怎样求?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分数的意思,教师引导:这里的2215是指谁占谁的2215,谁为单位“1”?
    根据信息交流,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自己在练习本上提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问题。
    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
    (1)每个大洲的陆地面积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提问:为什么用乘法做?
    (2)亚洲比北美洲的陆地面积多多少?或亚洲和北美洲的陆地面积一共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学生列式3000×2215-3000×45,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有3000×(2215-45)的做法,只让列式的学生说说(2215-45)是什么意思?
   [评析:在练习中教师不局限于就题解题,而是注重习题的挖掘与拓展。让学生大胆的提问、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决分数问题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6题。
   [评析:本课从解决最基本的分数乘法问题入手,在原有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分析分率句上,通过线段图等方式,充分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为今后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打下基础。]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2,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第7~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红玫瑰种植面积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分析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其他相关信息。
   (1)三峡工程57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2)学校总面积的35是绿地。
    2.分别说出两个分数的单位“1”的量。
    全校的47是男生,一年级男生占全校男生的29。
    教师课件出示第1、2题。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第1题让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根据分率句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点评:从不同的层次上对分率句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的分析解决分数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信息,弄清题意。
    教师课件出示例2,学生齐读题目。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提问:从题中我们发现这里有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强调:34是把20公顷土地看作单位“1”,而35是把玫瑰种植面积看作单位“1”。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20公顷土地,你能画图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吗?
    学生画图,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2.尝试解决,发现方法。
教师提问:要求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该怎么解决呢?结合图,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指导学困生。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先算种玫瑰的面积,再算种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8(公顷)
    (2)先算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再算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8(公顷)
    3.分析方法,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结合学生汇报的方法,师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1)第一种解法。
    请汇报的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每一步求的什么,为什么这么求?
    根据汇报,教师提问:你明白他的方法,谁能说说这种方法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交流后,同桌互相说说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教师结合图小结:要求红玫瑰的面积,我们可以先求出玫瑰的面积,再根据红玫瑰的面积占玫瑰面积的35,求红玫瑰的面积。
    (2)第二种解法。
    教师:这位同学与我们其他同学的解法不一样。你明白34×35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讨论,理解34×35。
    教师结合图小结:红玫瑰的面积是玫瑰的面积的35,而玫瑰的面积是20公顷的34,红玫瑰的面积也就是(红玫瑰的面积)20公顷的34的35。34×35也就是先算出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就转化为已知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求红玫瑰的面积用乘法算。
    4.阅读教科书,小结特点。
    学生阅读本节教科书内容,思考:今天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是分数连乘问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可以先求出分数对应的量,再求问题;也可以先求出问题的量所对应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问题。
   [评析:例题的教学,从分析信息入手,注重图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帮助,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尝试、反馈,对不同的解题思路的分析比较。在问题解决中,注重问题学生自主解决,思路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比较中掌握,同时又注意关键问题教师的点拨,注重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3题。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提问并列式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哺乳类动物有多少种?全班交流,教师重点进行第二问的思路分析。
    2.练习二第10题。
    教师:你知道吗,人体内的水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出示书中表格)这个表格就反映了不同年龄的水分与体重的关系。
    提问:这些分数是以谁为单位“1”?
    教师出示儿童,成人,老人的一般体重情况,学生计算,全班订正。
    3.补充练习。
    (1)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科技书的25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2)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故事书的25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全班讨论: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讨论,小结:第一道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而第二个题的两个分数单位“1”是一样的,而且求人物传记只需要利用第二个分数就能求出来。
    教师强调:不要认为例题是分数连乘问题,练习题全部也是分数连乘。在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信息认真分析。
   [点评:最后的比较练习,是要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式,解决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负迁移问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数连乘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同学一起帮你解决。
    根据交流,教师简单小结分数连乘问题的特点与解决方法。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第7,8题。
六、拓展与提高
    练习二思考题。大家试一试,提示学生有多种解法。
   [评析:本节课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理念,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与生成,注重以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学中更加重视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点拨点在关键处,点在学生困惑处,点在学生有争议的地方。]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三第1~8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理解打折的意义,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分析分率句。
    (1)男生人数占女生的56(2)现价是原价的710
    指名说说两个题中单位“1”的量。
    2.结合第(2)题,教师提问:生活中有这种情况吗?
    如果有学生说到打折的问题,教师揭示课题:什么是打折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生活中有关打折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点评:开课通过分析分率句,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时揭示课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谁能完整的、有条理的把题中的信息告诉大家?
    (2)理解打折的意义。
    提问: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你觉得“一律打六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打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折表示原价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六折表示原价的十分之六或者百分之六十。
    追问:如果原价是100元,打六折后卖多少钱呢?
    抽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100×610,追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3)分析信息,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250元够不够,该怎样解决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对学困生进行即时指导。
    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先算出每种农具打折后的价格。
    喷雾器:50×610=30(元)
    箩筐: 15×610=9(元)水泵: 320×610=192(元)
    再算打折后一共的钱:30+9+192=231(元)
    ②三种农具打折前的总价:50+15+320=385(元)
    再算出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元:385×610=231(元)
    让展示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比较:你觉得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根据交流,教师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应选择更简洁、简单的解题方法。
    (4)反思回顾。
    提问:你估计一下,231元是原价的六折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有些什么想法?
    通过学生交流,强调打折的意义与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2.即时反馈。
练习三第1题。
    教师:生活中有关的打折问题非常多,在商场中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第1题图)
    学生观察:你获得哪些信息?打七五折和打八八折是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评价。
    [评析:在分析信息中,注重让学生有条理,简洁的解读信息,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抓住打折这个学生不易理解的信息展开,先理解打折的意义,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尝试发现,注重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读题并理解:要求打几折就是求什么?求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求打几折,就是算现价占原价的几分之几,用除法算。要注意最后结果写成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更容易看清是打几折。
    2.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信息后,独立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第一天卖出水果多少千克?第二天卖出水果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全班汇报时,着重分析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
    3.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每个小组举例进行说明。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个题单位“1”的量只有在1吨时,剩下的才相等。其余情况都不相等。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解决问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5、6、7、8题。其余作为课外练习题。
   [评析:本节课教师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解读信息,分析信息,明确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感受探索之后成功的喜悦。]
(2008年版修订)第二单元: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的主题图,第1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观察主题图,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教师: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二、操作交流,感知圆的特征
  1.圆规画圆。
  教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第一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教师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2.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半径大,则圆大;半径小,则圆小。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表示。
  3.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还有同学提到了圆的半径,认识半径吗?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点评

1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9-5 18: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故意设计陷阱,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圆内半径画不完。]
  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课件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不相信,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4.画圆的直径。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直径)
  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画时要注意什么?(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2)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是不是画得越多就越能干)
  (3)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1.练习四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第18页课堂活动第1题。重点指导如下: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第1次画完后,教师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次画完后,教师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3.应用练习(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1)解释现象。
  结合我们对圆的认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水面荡开的圆形波纹,圆心在什么位置呢?(石头入水的地方)
  B.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点评: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2)解决问题(机动处理)。
  运用圆的有关特点,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A.在某处要实施拆除爆破,为使距此处不远的三个建筑物不受影响,你认为该怎样确定爆破影响范围的半径?
  根据学生回答,汇报交流。
  B.课件出示图:我国的宝岛台湾岛,东西最宽处约144千米,南北最长处约390千米,要新建一电视信号发射塔,要求能够覆盖整个台湾岛。你认为应该怎样确定电视信号的覆盖半径?
四、深化对圆的认识
  教师:今天这节课,大家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圆是简单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它包含的东西可丰富了,现在我们来听听对圆的介绍吧。(课件从上到下的缓慢出现对圆的介绍并伴有声音讲解)其实,圆还有许多奇妙之处等待我们去认识呢!让我们到生活中慢慢体会吧。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评析:该教学设计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理念,在看、画、折、量等活动中来认识圆和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去发现、猜想、验证、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索”。重视了学生大脑中已有圆的形象的再现,重视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闭眼想、按要求画等,重视了学生对圆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7页例3,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圆心角和弧。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直尺、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折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一把打开的折扇的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像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教学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教师用投影仪映出右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19 19: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