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人教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反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搭配食物》教学设计

云南省楚雄市北城小学 何光富
一、设计理念: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食物搭配,老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各种情景,巧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搭配食物中体验到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学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本课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按照“生活导入—引出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实践模拟—交流讨论”的原则,以学生的体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饮食,学生并不陌生,天天与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学设计上应从生活入手,着眼生活问题,最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4、课外延伸,巩固科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将课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顿晚餐,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自己尝试着买菜、做饭,完成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课外作业。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 、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
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 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b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 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

(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原则
设计食谱

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

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馒头100 g
萝卜烧猪肉200 g

米饭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猪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条100 g
这样搭配的理由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

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

(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

(2)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

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

(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

(四)趣味活动 课外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

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

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

六、体会反思:

“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课堂引导者”是我教学的中心思想。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来制作搭配食物的表格,在制作表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搭配原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而后半部分进行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比赛,八个小队设计出精美的小食谱小报把活动推向高潮,通过各小队的展示,交流,互评怎样搭配食物让学生对合理的饮食习惯有了一个更为系统的认识。从生活入手,创设一个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了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在生活中应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把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科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感想,布置了一个课外兴趣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堂以外。通过学习调查,不少学生虽然知道饮食要合理搭配,但在生活中往往因为个人喜好,存在偏食、挑食现象,这也反映了光是课堂教育还达不到教学目的,还需家庭教育的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彩花开了》说课材料



李艳梅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这个过程我要分四步来完成)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小结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制造平衡》教学设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永安街小学 张 月



【教材分析】



《制造平衡》属于四下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本单元是综合探究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用实验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本节课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杠杆的平衡。本课的目的不仅是利用杠杆研究发现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还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实验研究做了有效的铺垫。



【学生分析】



平衡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



【学习目标】



1、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



2、利用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3、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发现杠杆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



4、通过学习,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教学重点:能有目的地用杠杆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等臂、不等臂平衡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扁担,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科学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扁担平衡呢?



二、师生互动,建立猜想



猜想一:两边到支点(肩膀)的距离一样,且重量一样,可以平衡。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一)认识杠杆



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



(二)实验证实猜想一



1、学生思考:在左边第一格挂两个钩码,右边按照我们的猜想应该怎样才能平衡呢?



2、请学生个别上台操作。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再请其他同学试挂,证实猜想。



4、师生共同小结。



(三)实验证实猜想二



1、通过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①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等臂等重,可以平衡,那么当两边的物体离支点的距离不一样时,能平衡吗?



在左边的第一孔挂两个,右边不能挂在相应的第一孔,怎样能使杠杆平衡?



②按照学生的想法不断试挂直至平衡。



③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平衡后的杠杆,发现了什么?



(猜想二:不等臂不等重时,也可以平衡。重的离支点近,轻的离支点远。)



2、实验验证猜想二。



①小组设计实验计划。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数据。



3、分析数据,师生小结。



四、“谁能行”实验



1、课件出示课本56页“谁能行”, 学生分组实验。



老师强调“谁能行”的实验条件是:在左边的第3孔挂2个钩码,能找出多少种使它平衡的方法。



2、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记录。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交流生活中的平衡例子。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学生上来帮老师挑扁担,使它平衡。



3、课下让学生利用平衡的知识制作有趣的平衡玩具。



说课材料



教学特色



《制造平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总目标是综合探究活动,二级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制造平衡》这节课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本课的目的不仅是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还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再次做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教学中我考虑到平衡现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学生却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对平衡的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这种了解并不清晰,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学生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注重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



在上课初始,我通过生活中的扁担引出课题,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猜想。当然这种猜想只是一种假设,是不是真的这样?还不能肯定,必须要充分的证据来支撑。从而引出下面寻找证据环节。到课堂的最后我又一次“请出”扁担,请孩子们上台挑扁担,制造平衡。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延展到课堂外。不仅活学活用了知识而且课堂气氛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之上。教材中的第一部分活动——等臂等重,可以平衡。这个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第二部分活动——改变钩码的位置,记录杠杆尺平衡时的状态,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个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教学时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所以我舍去了课本的前两个导入活动,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第二个实验上。另外我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实验,而不是盲目的悬挂。在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示范和方法的指导,并设计了有利于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性实验记录表。这样经过改编后,大大增加了教学的有效度,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从提出猜想到实验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四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利用实验工具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还未形成习惯。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如在猜想二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很好的体现。师说:在左边第一格挂两个,右边不能挂在相应的第一格,能制造平衡么?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老师的追问、学生的思考以及不断调整钩码的位置和改变钩码的重量等,为学生后期的自主实验奠定了基础。



教学效果



开始扁担的出现,一下子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结束前扁担的再次出现,使课堂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前后呼应,学以致用,使学生无形中强化了科学学习的愿望,可谓“润物细无声”。



由于教师引导恰当,并设计了有利于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性实验记录表。所以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反思



试教时发现,在课堂上时常出现学生探究速度不一,深入程度不同的现象。有的学生对于科学课堂中的猜想比较陌生,有的学生对于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分析数据等比较惘然,有些甚至在实验说随意玩,而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只要看到有小组探究成功,得出了教师所需的结论就草草收场,结束探究活动,这样一来探究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并没有达到科学课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



我就一直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呢?我是在“观察问题的提出”和“实验的组织”这两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先由老师扶着学习实验,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探究的方法,领略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开始我就创设了问题情景。“怎么使老师的扁担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原有经验进行思考。在进行第二组实验时,我利用一组典型的不等臂平衡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了猜想的盲目性。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从而引出后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自然地进入证明猜想二的实验验证活动。



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记录表的记录方法。为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自主实验、顺利记录奠定基础。我认为在科学课堂上有的讲授是有必要的。



实验中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都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单独思考或小组合作后可以解决等每一步老师都要作到心中有数。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加深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我也收益匪浅,可谓“教学相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弹簧和橡皮筋》教学设计



贵州省凯里市第四小学 吴清华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认识弹力。



2、认识测力计,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及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什么是弹力。



2、正确使用弹簧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言:上课(生:老师好)同学们可真精神!请坐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实物:圆珠笔)看看谁的表现好,礼物就送给谁。你坐得可真端正,可见是班上最守纪律的孩子吧!奖励你一支!你也不错,能给大家说说怎么使用这支圆珠笔吗?(生答)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真奇怪啊!是什么物体使笔芯能上下移动呢?(生答:弹簧)同学们可真厉害!大家再想想,还有什么物体也具有弹簧这种特性呢?(抽三四个学生回答)。



★同学们可真善于观察,这节课我们就以弹簧和橡皮筋为例(板书课题:2.弹簧和橡皮筋),好好研究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点击课题)



二、认识弹力



★听说几位爱科学的孩子也来到了这里(出示课件:几位学生玩弹簧图)瞧!他们正在用哪些方法研究弹簧和橡皮筋的秘密呢?



★抽个别学生回答。



★大家动脑猜猜看,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弹簧和橡皮筋,可能会有什么发现?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各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同学们,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想)那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看看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各小组用自己的方法玩弹簧和橡皮筋,师巡视。



★小组汇报。



★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玩弹簧或橡皮筋时,它们的形状变化相同吗?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出示课件:实验要求)请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再玩一玩弹簧或橡皮筋)。



★师读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



★各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再次玩弹簧或橡皮筋,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出示课件:手压弹簧图)小结受力后的弹簧不仅变形了,并能产生一种力使它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产生的这种力的方向与我们手用力压弹簧的方向是相反的,我们把它叫反作用力。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你们做的实验,根据自己所说的,画下来呢?(生答:能)



★提出要求:请组长拿出实验表(一),小组合作画出弹簧对手的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弹簧形状的变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各小组成员通过实验完成实验表(一),师巡视。



★小组上台展示实验表(一),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画的原因?



★小结: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像弹簧和橡皮筋这样,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产生的力,我们把它叫弹力。



★弹力的单位是什么呢?用什么符号表示?请个别学生回答,师板书(单位:牛顿(N)表示)。



三、认识和使用测力计



(一)认识测力计



★弹力到底有多大?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那么弹力用什么来测量呢?(生答:测力计)



★(出示实物: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测力计有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板测力计,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认真观察平板测力计。



★抽学生说出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



★师小结。(出示课件: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



(二)掌握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人们利用弹簧的弹力制造了测力计,那我们怎样正确使用它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出示课件:方法步骤1):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桌上的测力计,它只能测量多少牛顿的力?能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为什么?



★抽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方法步骤2):请同学们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指针位置是否指零,否则请把它调节到零位。



★小组合作调节指针位置。



★(出示课件:方法步骤3):学生认真听。



(三)正确使用测力计:



★为了测量力的大小,我们用钩码做实验,钩码上有个数字50,表示一个钩码有多重呢?(生答:50克)



★让学生用手惦量一个50克的钩码有多重。



★一个50克的钩码能产生多大的弹力?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帮助老师测量一下。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测量。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评议,师小结。



★一个50克的钩码能产生0.5牛顿的力,两个钩码、三个、四个……同学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实验去发现呢?(生答:想)



★提出要求:



(1)请组长拿出实验表(二),将小组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并将表格中所得出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2)小组讨论思考:从测量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3)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实验最好,发现最多。



★小组合作测量、记录、讨论,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钩码数量越多,弹簧被拉得越长,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四、认识弹簧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弹簧(出示课件:各种弹簧图)不同的弹簧有不同的作用,人们利用弹簧的弹力不仅制造了测力计,还为我们人类做了哪些服务呢?



★请学生回答。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请学生回答。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团结合作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大家回去后,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弹簧这种特性。下节课比一比,看谁的发现最多。



说课材料



《弹簧和橡皮筋》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课。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体验、探索中认识什么是弹力,能正确使用弹簧秤。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学让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享受探究知识的愉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趣。



一、说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一个个人从观察、猜想、体验、思想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并从中发现问题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1)课堂伊始,我用学生常用的圆球笔,让学生从中发现弹簧能使圆珠笔芯上下移动,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具有弹簧的物体来引入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为新课作好铺垫。



(2)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观察、推测、体验、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弹簧所蕴藏的秘密产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并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3)探索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交流探索出弹簧和橡皮筋受力后,能产生弹力使其恢复原形,并能正确使用测力计。使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结束,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二、说授课效果



能让学生大胆作出假设,还留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另外,还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察、体验、讨论、合作学生,合作实验,认识了什么是弹力,并能正确使弹簧测力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反思



《弹簧和橡皮筋》这是我上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堂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因为这节课是我在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总结中,把课一节一节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每位学生都课堂学习的主体,建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鼓励学生敢问、会问。首先教师要从教育观念更新,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不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应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的勇气,再给予点拨和启发,其次,教师通过示范提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启发引导让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从矛盾之处质疑。



总之: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和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设计

新疆石河子市第一小学 韩世英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2、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记录食品包装上的一些信息。

2、教师准备:一些带包装的食品,观察记录表、课件。

3、学生课前准备:观察并记录自己喜欢的一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五、教学预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出示新闻图片资料:20061224重庆奉节县康乐镇一村民办寿筵出现60人食物中毒,共有5人死亡,10人病情严重。

2、文字信息:卫生部2006第四季度关于食物中毒的统计数据。

3、提问:看了这两个信息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4、小结: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应该给予重视。

5、引出课题。



1、接收信息,在内心引起情感体验。

2、交流对这一现象的心理感受,引起情感共鸣。
1、激发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引发学生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关注食品安全。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产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学习心理需求。


6、提出汇报要求:用关键词汇报;同学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自己的记录表上给相同的信息画星,有几条相同的信息就画几颗星。

7、要求:统计每个人的星星数量,分析不同的原因。

8、提问:食品包装上的这些信息有哪些跟我们的食品安全有关?

9、提问:作为消费者,你必须要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3、倾听同学的汇报,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

4、统计自己的信息量。

5、讨论交流信息量不同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6、交流自己认为跟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

7、从众多的信息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主要的信息: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3、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3、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要用绝对的观点对待事物,但有一些一般的规律可以借鉴。
10、要求观察记录不同食品保质期、生产日期。

11、提问:生产日期最早的食品、最近的食品分别是什么?保质期最长、最短的食物是什么。

12、提问:根据统计内容你发现了什么?

13、提问:根据你们平时的观察,你认为保质期的长短跟哪些因素有关?

14、提问:你能有事实证明你的猜测吗?
8、统计不同食品的保质期、生产日期。

9、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保质期、保鲜期的不同。

10、提出问题:保质期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1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测:包装材料、食品本身的性质、生产工艺、包装方法、配料、储存方法等。

12、收集生活中的一些事实证明自己的猜测。

13、设计实验证明猜测: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
4、学会用统计整理的方法研究问题,发现问题。

5、树立实证意识,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6、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思维的方法走进学生的生活。
15、提问:在生活中,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还是短的,为什么?
讨论交流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防腐剂。
16、你在今后购买食品时注意什么?
交流
学以致用,科学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的意识。学做健康、文明、理智的消费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材料  



宁夏吴忠市利通二小 李 娜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在总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 活习惯;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目标的表述中强调,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保持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从学习方式上讲,科学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体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本节课遵循上述设计理念,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二、教学背景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四、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及观察比较来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认识声音现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声音的产生需要借助于实验探究才能得出。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小学生理解、认知水平有限,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实验探究及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互动,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由扶到放,凸现探究过程



学生的认知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性,许多认识仅存于表象,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获取真知的过程。为了高效完成这一探究历程,教学中设计了由扶到放、层层推进的步骤环节,即在探究活动中分两步走,在探究音叉发声的实验中,采用师生互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导学生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或贴近静止状态的乒乓球,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继续指导学生敲击音叉,用手或脸触及音叉找感觉,用典型的音叉实验,让学生说出三项实验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物体不发声时处于平静状态,物体发声是处于动态,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而后教师在上述实验感知的基础上,仍旧运用刚才的实验方法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进行队鼓、尺子、橡皮筋及自带发声物体的实验,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一番巡回指导后,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从扶到放,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具有层次性,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教给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



在本节课探究实验中,教师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看、摸、画、说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一看、二摸、三画、四说的探究方法贯穿了音叉、队鼓、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声实验的始终,学生在这几种方法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创新思维,再现了物体发声时的真实场景。“一看”既认真的观察实验结果,音叉敲击发音后,水花四溅,泛起微波,将乒乓球弹拨开来;敲击队鼓,鼓面颤动,引起鼓面上的豆子也在颤动……“二摸”即用手或脸等身体部位去感知。如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或脸去触摸,那种又麻又痒的感觉非常明显,学生乐于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在歌声中触摸人体发声器官,在手机的铃声中触摸手机,让孩子们再一次验证了已学的科学知识。“三画”即在看与摸的基础上,将物体发声时一瞬间的感觉,用孩子们喜欢的、易于接受的符号画出来,使物体发声时的动感更加直白。波浪线、闪电符号替代了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孩子们用他们独特的思维审视这一科学过程。“四说”即通过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前后状态对比,找寻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探寻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也更为自主、高效。



3、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声音一般是听得到的,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摸得到、看得到声音,教师又以捂住孩子的耳朵,蒙住孩子的眼睛,用有铃声的手机让孩子去触摸,让听得到铃声的孩子去验证。播放音乐,利用录音机上镜片反射的光斑,感受声音在振动中产生,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了声音不仅可以听到,而且可以摸到、看到。课堂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中,孩子们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九组,进行活动探究,学生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此外还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在音叉发声的教学实验中,孩子们将音叉轻轻靠近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学生用抹布将音叉擦拭干净,教师在下课前留一分钟时间让孩子们整理实验桌等,这些都说明,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品格正在形成。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利通二小 李 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17: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