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反思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各种各样的岩石》说课材料



安徽省芜湖市范罗山小学 程 斌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开个石头展览会,是对岩石个性特征的观察,重点是对“我的岩石”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并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第二部分给岩石分类,是第一部分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研究一群岩石的共性特征,给岩石分类要学会根据岩石的某个特点确定分类标准。本课既有让学生对已有岩石认知的了解和交流,更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器官和观察工具观察研究岩石的过程。通过收集岩石、观察岩石、比较岩石、给岩石分类,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水平。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的学习的基础。本课以岩石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学生对收集岩石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三、说教法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流程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直接用三个卡通问号板贴和小布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猜、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并期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场景,围绕“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观察研究岩石”、“寻宝总动员”和“给岩石分类”,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分类展示板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会利用各种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



本节课我设计的特色是力争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探究岩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通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验、游戏、比赛、奖励等,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整节课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小学科学新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六、说授课效果



这节课上完后,听了兄弟地市同行的评价,自我感觉还好。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都能采用多种观察方法认真观察岩石,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至始至终是活跃的,发言踊跃,他们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感动了我,也征服了所有的听课老师。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除了较好地完成了我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外,在科学兴趣、语言、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诸多心理品质上都有所促进,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永远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价值。



七、说课后反思



这是我参加安徽省2007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的一节参赛课,临时抽签,第二天上课,时间紧任务重,赛前虽有准备,也难免有些顾此失彼,课后细细品味,得失尽在其中。



1.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观察成功的保证。我为学生准备的5块岩石,不但从颜色、软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虑,而且特别重视各自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观察、便于分类。对于学生收集的岩石,在呈现时间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虑,教材上是先观察学生自己收集的岩石,以“岩石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岩石,交流自己从小溪边、房前屋后、校园内、公园里收集的岩石,但由于学生自己收集的岩石随意性很大,给学生随后的观察、分类活动都带来了麻烦。我在教学中是先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特征的岩石让学生充分观察研究,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岩石,开“岩石展览会”,最后进行分类。虽然只是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小小的调整,但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在观察工具上,我也做了一些拓展,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直尺和铁钉等,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游戏活动——“寻宝总动员”,设计巧妙,为学生从“对岩石观察”到“给岩石分类”过渡架起了桥梁。设计“寻宝总动员”,目的是把“对岩石的观察”和“给岩石分类”贯穿起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过渡自然,学生的研究活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岩石进行观察,比一比哪位同学发现的岩石特征多,然后通过全班汇报、交流,把学生零碎的发现组合起来,形成对一种岩石整体的认识,进而扩展为对某几种岩石的整体认识。而“寻宝总动员”既是对前面岩石观察成果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第二次全面运用多种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又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小组研究的岩石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分类,为下一个活动“给岩石分类”做了铺垫和知识上的准备,一举多得、一箭双雕。



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非常必要。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设计了一个小问题:当我们面对一块陌生的岩石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观察研究它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如当学生提出用眼睛看时,教师及时肯定好的,进一步追问:看什么,怎么看(看花纹、大小、形状、粗糙、光滑等)。当学生提出用手摸时,教师及时指导:用手摸,摸什么?用手还可以干什么?(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轻重)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后面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扫清了障碍,同时为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打下了基础。



4.课堂教学机智不够,影响了学生观察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这是一节参赛课,从功利的角度,我比较重视节奏的紧凑和时间的把握,从事后的“录像”中可以看到,我在一些教学细节上处理得比较粗糙,课的发展虽然比较顺畅和有趣,但结果只是简单地演习了一个由“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从整理“实录”的过程中,我非常吃惊学生观察的细致和思维发展的活跃。不得不承认,这个班的学生实在是太优秀了,他们只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描述培养,就能非常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征,表达能力也令我赞叹不已。特别是学生对岩石放到水里产生气泡的研究,气泡究竟是岩石里的还是水里本身就有的,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观察训练价值!而我在课堂中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点加以引导,所以造成学生观察面的浅显,非常可惜。再如学生提出可用“放大镜帮助观察研究岩石”,我及时给予肯定,一带而过,如果我再追问:“你打算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什么?”,相信这个班的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观察重点转移到岩石的纹路或颗粒上来,那样这节课的观察就有深度了。关注课堂细节将是我今后教学中一个值得不断深究的课题。



5.注重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但对岩石进行有序观察要求不够。针对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讨论提出许多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岩石的气味,用耳朵听一听敲打等),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当学生自己实际观察时,有的学生在等工具、有的在水里洗岩石,造成一定的时间浪费和混乱,学生汇报时,就出现了说不清、说不全的现象。有听课老师建议:可以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问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会节省较多的交流时间,而且在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学生会说得有条理且全面、准确。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和必要,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进行尝试和研究。



6.给岩石分类的难点还需进一步突破。对于教材安排的“给岩石分类”活动,我有一些想法。给岩石分类活动是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自己手中的岩石进行分类,由于标准不同我们分类的方法也不同。通常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想到了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颜色、手感(粗糙光滑度)、透明度、气味、花纹、轻重、厚度、硬度、大小、出处、密度等,粗略看来都可以进行分类,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有些分类方法其实比较勉强,如大小、厚度、轻重这些分类,不是非常合理,即使你能分出来,也没有什么价值,对于轻重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才具有可比性,我们在课堂中如何体现这种科学性?可以说有些分类标准虽然从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实际结果学生根本无法操作,在这节课中,我都没能圆满解决,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也许有这样的分类经历也就足够了。记得在教参中有这么一句话: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求证自己“分类标准”的正确性,我想在尽可能多的标准里,有必要尽可能的做到分类方法的科学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进一步观察岩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 钟英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并能根据观察所收集到的证据,对沉积岩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2、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从不同沉积岩标本中,找到一些构造特征。通过对实验后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把实验现象和自己的猜测建立联系,找到依据,解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渗透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创新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到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保持与发展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欲望。



3、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品质。



过程与方法



亲身经历观察获取证据、推测成因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会简单建立模型。



【教学重点】



对沉积岩进行观察并对其成因进行推测。



【教学难点】



沉积岩形成原因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砂岩、页岩、砾岩、放大镜、刻刀、小锤子、观察记录表。



(2)各种颜色的橡胶泥、小石、泡沫块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引入研究主题



1.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岩石



2.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究主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提出初步猜想,教师引入研究方法:寻找证据,推测岩石的成因。



二、观察岩石,推测成因



1.谈话:怎样寻找推测岩石形成的证据?怎样观察?观察中要注意什么?



2.学生分组观察1、2、3号岩石,推测其成因,并作简单的记录。



3.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汇报时,注意组织学生相互补充和质疑,教师适时引导。)



三、建立沉积岩模型



1.介绍材料。



2.小组讨论方法



3.学生建立模型



4.学生分组汇报:你们组建立了1、2、3号岩石中的哪一种模型?是如何建造的?从活动中你们又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帮助你们完善和补充了你们的推测?



四、拓展延伸,深化思维



1.谈话:你们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岩石?



2.学生简单推测



3.播放采集岩石地的地貌课件,让学生与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并产生疑问:这些岩石既然是沉积形成的,就应在水底或低洼处,为什么会在山上找到呢?



【板书设计】



观察岩石

岩石
我们观察到
我们的推 测

1号
  
  
  

2号
  
  

3号
  
  






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观察岩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各种岩石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第一课。本课书分两部分:猜测岩石的来历和火山喷发实验。对于猜测岩石的来历,学生的经验积累较少,并且缺乏进行科学推测的基础,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把猜测岩石的来历作为本课书的第一课时。



其次,云南省是一个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岩石种类颇为丰富的省份。大量奇特的地貌,各种千奇百怪的岩石,为本次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教学资源。本课以调查沉积岩的成因为主线,因此我特别结合了地方特色,选取云南省楚雄州饱满乡的沉积岩为观察材料。饱满乡的沉积岩分层明显,层与层之间容易剥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富含云南“楚雄鱼”化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找到生物遗体或遗迹,能较好地寻求到沉积岩形成的有力证据。



猜测岩石的来历主要是启发学生从结构、构造方面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运用自己的经验推测砂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教学好这课书,将会对下一课认识火山岩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岩石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岩石的形成,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更没有经历过从细致观察到推测成因这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对于成因的推测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设计特色



为了使学生在观察和推测的过程中,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变化的一些粗浅认识,领悟到岩石的构造等特征与成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到一些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在思维水平上有所提升,我作了如下设计、安排:



1.播放各种岩石的图片,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究主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岩石,再次播放各种典型的岩石图片,可以唤起学生对探索岩石奥秘的兴趣,从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提往往比较散乱,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和筛选,确定研究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后继活动的展开,还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2.学生对研究的主题进行猜想。



其实学生对岩石形成的看法有的是来源于课外书,有的是听说的,有的是想象的,基本没有学生亲自研究过,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科学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即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推理,进而向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方法。



3.观察岩石,推测成因。



人类不可能回到远古时期去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但可以利用远古时期留的痕迹或信息来推测远古时期的情况,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根据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设计了观察、推测、汇报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①通过观察各种沉积岩,获取相关的信息,即收集证据。



观察前先讨论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摸、刻、敲等方法对岩石的构造进行有序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获得推测的证据。



②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推测。



学生通过观察岩石获得大量的信息后,经过整理、分析,并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对岩石的成因进行解释。



③集中汇报、交流。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想法、思维明晰化、外现化,还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审视,深化各自的认识,建构出更合理的推测。



4、在教学环节中还设置了模拟实验,模拟砾岩、页岩形成的一些原理,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岩石形成的推测,为教学增加了一个亮点。



5、在教学的最后,播放采集岩石地的地貌视频,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这些岩石是沉积形成的,就应在水底或低洼处,为什么会在山上找到呢?以这样的问题结束教学,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岩石研究的兴趣,并将探索延伸到课外。



三、授课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贴近学生,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还获得了新的认识,体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



1、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知识,展开讨论,并在争论、交流中相互启发,促进了思维,学会了学习。



2、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本节课中的一切活动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出发。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交流探索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推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新知,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在探索中体会科学的本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



3、选取的实验材料典型,具有地方特色。



本节课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是重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岩石成因的推测。为使学生观察的岩石更典型,特征更明显,教师根据云南的地质地貌,带领学生从昆明的筇竹寺、楚雄等地采集了很多岩石,并从中挑选出一部分作为本课书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收集推测的证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降落伞》教学实录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关第一小学 杨生荣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是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大小影响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交流与分享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猜想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难点:运用已有的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材料相同大小不同的伞面、相同长度的绳子、重量不同的夹子。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科学使人类实现了很多梦想,人们借助飞机可以到达几千米的高空,也可以利用降落伞从几千米的高空安全落地。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跳伞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大家想看吗?



生:想。 (学生看录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生: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迅速下落。



生:降落伞打开以后,速度就慢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下降速度先快后慢。那在这一快一慢的变化中蕴含着什么科学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降落伞的奥秘。(板书课题:降落伞)



(二)提出猜想



师:课前老师将我们学校学生自己制作的降落伞作为礼物送给了大家,你们喜欢吗?我想大家一定对它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哪个组愿意先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降落伞呢?(学生展示,并做简单介绍,汇报三个组,剩下三个组。)



师:请其他组把你们的降落伞也拿上来让大家欣赏一番。



师:真不错,大家想不想让你们的降落伞也像影片里的一样,来一次飞行表演呢?



生:想



师:好,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们站在桌子上,模拟降落伞从高空降落的样子。上面的同学两手捏住降落伞的两边,保持在同一高度,当听到下面同学喊一、二、放时,同时放手,明白了吗?



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降落伞的下降过程。(师与同学齐声发令)



师:降落伞下降的速度相同吗?



生:不相同,有快有慢。



师:是这样吗?我们再来一次。(学生再次放飞降落伞)



师:真的有快有慢,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影响了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呢,大家能不能猜一猜?(学生猜想,并说明自己的依据。教师板书学生的回答:伞面大小、悬挂物的轻重……)



(三)设计实验,猜想验证



师:同学们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出现了这么多猜想,要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办?



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师:好!但是这么多的猜想,我们一下子研究不了,再加上老师所带材料的限制,我们先研究伞面大小和悬挂物的轻重这两个问题,剩下的我们课后接着研究,行吗? 



师:现在每组选择一个猜想,小组讨论自己的验证方案。并完成实验表格前三步。(课件出示)实验表格



师:哪些组选择“悬吊物的重量”来研究的?说说你们设计的验证方案。(同种方案只汇报一组)



生:做一顶伞,只改变悬挂物的大小,用时间来测量……



(教师强调:要从同一高度放飞)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做两顶伞,同样大小的材料,同样的绳长,不同重量的悬吊物,看降落的速度。



师:剩下的组选择的就是“伞面大小”了?来说说你们设计的验证方案。



生:我们也要制作两顶伞,改变……



师:验证方案确定好了,根据你们的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所需材料,但在开始之前,为了更顺利地完成我们的实验,我想给大家提几点小小的建议。(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合作,迅速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完成后共同得出结论。(完成记录表4、5步)



3、上下桌子一定要注意安全。



师:能接受吗?各组的材料员来领取你们所需的材料(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制作和试飞,你们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请各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汇报你们的研究结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总结深化



师:通过大家的验证,我们得出:伞面大小和悬挂物的轻重都会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板书:伞面大小和悬挂物的轻重)



师:在同一条件下,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在相同的条件下,悬挂物越重,下降速度就越快,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呢?



生:伞面越大,在空气中张开的面积就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所以下降就慢。



生:悬挂物越重,受到的向下拉的力就越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定义出空气阻力和重力,并用箭头表示出 方向)



师:这节课,同学们从观察、猜想到设计方案、动手验证并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你们真可以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了。现在,我可要向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们提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还记得刚开始的画面吗?谁能用我们说到的力试着来解释下降过程中快慢变化的原因呢?



生:开始快是因为主要受到向下拉的力的作用,空气阻力很小,所以很快。后来慢了是因为降落伞打开以后,空气阻力变大了,所以就慢了。



生:伞面大小定了以后,悬挂物越重,往下拽的力就越大,所以就降的快了。



师:说得真好,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都能得到一个科学的解释。现在还有这么多种猜想没有得到验证,就请大家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动物的卵》教学设计  



浙江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设计意图】



由于这次是在三年级上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并没有积累并完成前面整个《新的生命》单元的知识建构,学生也不可能由前面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这节课的引入,我必须是放在三年级孩子的立场来进行考虑。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正在开展“养蚕”的活动,而蚕的生命也是从卵开始的。以此作为谈话的话题,我想可以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引入设计了一个摸一摸的游戏,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展开后,我尽量多的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动物的卵的资料和实物,使他们得到更多更强的直观感受。在观察卵的结构时,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他们最熟悉的鸡蛋来进行实物观察,充分展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完成对鸡蛋基本结构的认识。



在清楚了基本结构之后,顺势引导学生推测:鸡蛋各个部分的作用。由于三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前面植物种子各部分作用的知识储备,这里必将成为孩子们的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在这里安排了一组小鸡孵化的图片资料,并配上自己的解说,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各个部分发生的变化,然后通过提供的针对性的资料阅读,进一步认识鸡蛋各部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并在资料阅读中进一步明确鸡蛋孵化是需要合适的条件的。



然后,组织学生欣赏鱼、蜜蜂、青蛙等的孵化资料,总结概念“卵生”、 “卵生动物”。并提供专题资料网站,让有兴趣、有条件的孩子课后可以继续开展学习活动。



课的最后才安排“青蛙卵的孵化”这个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把课堂继续延伸,同时有了前面课堂内容的学习,学生课后活动的目的性会更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用查资料和看视频的方法,经历观察青蛙、小鸡等孵化的过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过程观察的水族箱,引导学生课后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养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卵的基本构造,知道卵可以发育成新生命。



【教学难点】卵孵化过程的观察,了解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份:



a、鱼卵、鸡蛋、鹌鹑蛋、鸭蛋、毛巾、放大镜放在盒子里;(课前放好)



b、磕好的生鸡蛋、剖好的熟鸡蛋放在盘子里;(课中领取)



教师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记录表)。(放在讲台旁)



b、课件:各种动物卵的图片,各种卵的孵化过程等。



【教学过程】



谈话:师:你养蚕了吗?蚕宝宝出生前是什么啊?谈谈在养蚕过程中的发现!



师:蚕卵其实就是一个小生命,它能够孵出蚕宝宝来。



一、激趣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袋东西,里面是什么呢?谁来摸一摸?



   (猜到奖励)



2、这些我们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二、探究展开



(一)、动物的卵



各种动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卵?(生说)大家了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的卵。有鸡卵、鸭卵、鹌鹑卵、鱼卵。让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材料员把盒子拿出来。



3、学生观察,师巡视。



4、反馈交流。你比较出了什么?



5、小结:各种动物的卵从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酝酿着一个小生命。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以熟悉的鸡蛋为例,一起来好好的观察观察。



鸡蛋的观察。



1、蛋壳的观察。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鸡蛋的外壳,看看有什么发现?(小孔)这些小孔我们称它为气孔,那你觉得蛋壳上为什么要有这些气孔吗?(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须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大家都知道,这个鸡蛋一不小心就会磕破,鸡蛋壳是很脆的!你们看,师扳鸡蛋壳。可我如果把它整个握在手中,却怎么也握不破。不信,你们看!(师握鸡蛋)谁想来试试?这么脆的鸡蛋壳为什么现在这么结实了呢?(生说)



师小结:这与鸡蛋壳的椭圆形形状有关,鸡蛋蛋壳这样的形状结构,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从而更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这样的形状结构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也是很广泛的!比如说:悉尼的歌剧院等。



2、鸡蛋内部的观察。



过渡:蛋壳很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但现在也影响了我们对它的深入观察。



蛋壳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现在就来看一看。



老师给大家磕好了一个生鸡蛋,切好了一个熟鸡蛋。让我们一起把鸡蛋内部的结构看个清楚!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



学生观察,师巡视。



汇报: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鸡蛋的内部结构”?(一个小组汇报后,问:还有补充吗?)



小结: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发现。(结合课件)明确:蛋壳、气室、蛋白、蛋黄、胚胎、系带、膜等。



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讨论:你觉得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会有什么作用呢?(可安排小组讨论)



课件播放小鸡孵化的图片资料。师配文字:鸡蛋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开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细胞开始分裂、生长,并不断的从蛋黄蛋白中吸收营养和水分,小鸡的模样开始形成了,蛋黄、蛋白慢慢萎缩,大约经过三个星期,小鸡长成了,它会自己破壳而出。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文字资料,请大家阅读文字资料(一)。



生阅读资料。



小结:鸡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给养料和水分的;蛋黄是提供营养的;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鸡蛋能够孵出小鸡,那随便就一定能孵出来吗?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大家继续阅读资料。



生阅读资料。



小结:小鸡孵化所需要的条件——种蛋选择、温度、湿度、通风等。



三、拓展、欣赏、小结



刚才看了小鸡孵化。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孵化过程,想不想看?



1、观看蜜蜂、青蛙、鱼卵的孵化过程录象。还想看吗?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cszlf.net/class/luan/index.html  大家的资料纸上也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去学习。



2、小结:像刚才这些动物,它们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书“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这些动物我们把他们叫做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动物”)



3、指导课后进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动。



刚才我们欣赏了好几种动物从卵里面孵化出来的过程,要是我们能够亲自试着去孵化一种动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过小动物吗?



老师昨天找来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亲自来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几星期内长成一只小青蛙。这个饲养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里,让我们一起观察并记录好青蛙卵的孵化过程,好吗?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来后,请把它们送回大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种子的萌发》教学实录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设计意图】




这课内容虽然只是一个课时,但绝不能只仅仅考虑这一课时。课中有两个实验活动“浸泡”“发芽”都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因为种子的变化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在设计时尽量考虑把这节的影响时间放得更长远一些。



课的引入,我采用了趣味性的“摸——猜”,在活动中引出课题,同时又落实了比较不同种子外形特点的内容。



浸泡实验,教材的实验呈现意图非常明显!是想让学生感受到: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分的,而且不同的种子需要的水分是不一样的。这个实验,我采用的方法是课中教师演示,课后让学生带到班级中,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抛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都用一样多200毫升的水?为什么都要选10粒种子?意在引导学生对比较实验条件控制的思考。



种子的内部结构,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剥一粒蚕豆并观察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蚕豆种子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在剥、观察、画图、标名称的过程中,自然地强化对种子结构的认识。然后,再抛出“黄豆、白云豆、玉豆等”再次剥一剥,并与前面的蚕豆进行比较,形成“很多的种子,基本构造是相似的!”这样的认识。虽然这只是双子叶种子,虽然种子的结构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名称。但通过这些典型种子的观察,这些重点构造的认识,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更有效的!



发芽的蚕豆,这是本课的最后环节。在学生讨论:“种子各个部分都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视频,使学生对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自己开展实验来完成探究。实验操作很简单,但对实验持续观察记录却是难点。教师在这里加强指导很重要,但对兴趣的激发,在材料等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等更加重要,毕竟这是课后的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认识植物种子的构造,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认识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比较蚕豆、黄豆、油菜籽、白云豆、玉豆等种子内外部结构特点并做好记录的过程。



2、经历设计“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多少”的实验,并指导课后观察的过程。



3、指导学生开展蚕豆发芽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种子(双子叶)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包种子,内含蚕豆、油菜籽、黄豆若干,放在塑料杯子中,毛巾一块。(课前放在课桌上。)



(2)放大镜2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4粒,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袋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内含白板豆、玉豆、黄豆等。(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培养皿(含记录纸2、棉花),浸泡2天的蚕豆各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演示台积木,蚕豆幼苗一盆,干、浸泡2天、浸泡更长时间的蚕豆种子各一大盆,浸泡实验装置,学生材料一套(备),课件。



一、引入(3分钟左右)



师:杯子里有一个小黑袋,摸摸看,能猜出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生摸)



生:豆、种子、沙子……



师:把它们倒在杯子里看一看,你认识他们吗?(生倒并小声议论)



生:有蚕豆、黄豆、油菜籽。



师:他们都是植物的什么?(生答师板书:种子)



师:这些种子的外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它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



生:颜色、大小、形状、轻重……



师:看来各种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



二、浸泡种子(5分钟左右)



师:外形虽然独一无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繁殖。



师:也就是说,如果条件合适,他们会……(发芽)。科学上称为“萌发”(师板书:萌发)



师(出示一杯蚕豆苗)问:它是谁发育出来的?



生:蚕豆。



师(出示干的一盆蚕豆)问:这样的蚕豆干放着会发芽吗?



生:不会。



师:需要什么?



生:水。



师(依次出示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和浸泡更长时间已经有芽的蚕豆种子)问: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变大了、发芽了、皮破了……



师:种子萌发需要水分,为了测量种子萌发到底需要吸收多少水分?不同的种子吸收水分的多少是不是一样?课前,老师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出示准备好的浸泡实验装置)我事先都装了200毫升的水,然后各取了10粒不同的种子,把他们浸泡在水中。



师: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各选了10粒种子,而不是1粒呢?



生:水一样多种子数量一样的话更公平。



生:10粒比1粒吸收的水分会更多,现象会更明显!



……



师:刚刚做的这个实验,现在马上能看到结果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就把它放在实验室里,让我们等待几天再来测一下,各还会剩下多少水?



生:好。



三、种子的构造(20分钟左右)



师:刚才,我们看到浸了水的蚕豆慢慢发芽了,那你知道皮里面是怎样的吗?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开始前,老师有几个提示:



(1)小心地将种皮剥下,尽量保持完整。



(2)小心地将“豆瓣”分开,观察连接处是怎样的?



(3)仔细观察、认真完成记录表。



师:请材料员用刚才的材料来交换新的材料,拿到材料后可以开始活动。



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观察记录?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重点交流:我在“豆瓣”的连接处发现了什么?)



师:(投影出示蚕豆结构图)像蚕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胚还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等。



(请学生在记录纸上画的蚕豆图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那么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示装好袋的黄豆、绿豆、白云豆……)



生:可能吧、不一定……



师:让我们再像刚才那样来剥一剥,比一比。



(师下发材料,生活动。)



师:(投影出示这几中种子的解剖实物照片)这些种子的构造有哪些共同点?



生:都有壳、胚两大部分。



师:现在我们还叫“壳”吗?



生:种皮。



师:它们也像蚕豆那样,由种皮和胚两大部分构成。



师:再仔细比一比,胚的结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好象也都有胚根、胚芽和子叶。



师:能上来指一指吗?



(一生上来指)



师:那为什么这些种子都要有种皮和胚两大部分呢?你认为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生:种皮应该是起保护作用,胚会长出根来……



师:确实,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3页,把这句话划出来,读一读。(生读)



四、发芽的蚕豆(7分钟左右)



师:知道了种子的结构之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吧!



(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种子的胚可以长成一株新的植物,那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变成了植物的什么呢?或者起什么作用呢?



生:胚根会变成根、子叶会长成叶子、胚芽会长成叶子……



师:大家的猜测很丰富!但要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



生:查资料、自己做实验。



师:实验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生:没问题。



师:我这里有这些材料,暂时借给你们,课后由小组长负责一起去完成这个实验,好吗?



生:好!



(师下发材料,学生操作实验。)



师:做做是很简单,但接下来的观察记录可不轻松。有没有发现盒子上面的记录表?



师:(师投影出示记录表2)问:让我们定个时间间隔吧,我们可以几天观察一次。



生:1天、两三天。



师: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已经是浸泡过的了,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那重点应该观察些什么内容呢?



生:胚根、胚芽、子叶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



(学生观察并做好第一次记录。)



师:(投影展示典型小组的记录纸,明确科学简洁的记录方法。)



师:让我们在课后继续努力吧……



(课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在上《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们准备了酒精、香油、墨水、牛奶、等等各种液体。课上重点让学生来判断各种液体之间的溶解及不溶解现象,心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太简单了。我成竹在胸地上课了,第一个实验就是判断酒精是否能溶解在水里?经过了猜测、实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下结论。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能够溶解,我当然很高兴啊。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个平时很少听到的声音:“谁知道啊?酒精也是透明的,水也是透明的,到底有没有溶解又看不到!”孩子们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产生了怀疑,怎么办?显然这已经出了我的意料!怎么办?是用作为老师的权威把结论呈现?这样说:酒精确实是溶解在水里了!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也违背了我一贯坚守的科学实验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说了这么一句:“这是我们这节课发现的第一个问题”。然后在板书上打了个问号,把问题留了下来,就接着上后面的内容了。



接下来还有类似的一些液体间的溶解实验,学生在实验、在猜测、在下结论。而我正在为那个问号发愁。在学生经历了各种液体间的混合溶解之后,希望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混合物——酒精和香油,它们也不能溶解,而且酒精在香油的上面。我心想机会终于来了,鼓励大家也都试试,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显然各小组的结果和那个小组是一样的。正当我要启发大家回过头去思考刚才酒精和水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很激动的站了起来大声说:“我知道怎样做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了?把水、油、酒精放一块儿看看就行了!”很多孩子好象已经听明白了,也有一些还不太清楚!于是我鼓励听懂的孩子再来说说怎样进行实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讲着:“先在试管中放好水,再放入一些油,那么油肯定浮在水上的,然后再放入酒精,酒精肯定是在油的上面,这样就会有三层。接着,晃动试管或搅拌,让酒精和水接触,然后观察试管里是不是还会变成三层。如果酒精不能溶解在水里,它肯定还是要跑到油上面来的,试管里一定还是三层的。如果试管里只有两层了,那么说明酒精在溶解在水里了!”说的多好啊!我不禁为自己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而感到了惭愧!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找到结论,果然成功了!孩子们欢呼了,比任何一次实验都要快乐!因为他们真正体验了科学,体验了问题,体验了成功!



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科学课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让“实事求是”成为科学课堂的品质



科学探究是有趣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但科学探究更应该是严肃的,真实的!科学课堂呼唤“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作为科学老师我们都知道,任何的观察记录、实验发现、探究结论都应该实事求是。而且我们也不会忘记去强调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真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探究了呢?我们自己是否时时都做到了呢?其实这节课前,我已经做过酒精与水的混合了,我也发现这看不出来,但经验告诉我酒精肯定是溶解在水里的,而且可以无限制的溶解,所以也就承认了!现在回头想想真是惭愧!我不知道其他科学老师是否也曾遇到过凭借经验而忽视现实的行为,而我想说的是:老师们,让我们先实事求是吧!从这节课课堂上的反应看,实事求是的学生还是有的,起码有一个学生能“小声”的说出他的看法,也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拯救了我——他的老师!让我有机会选择悔过,实事求是的呈现出了这个问题!而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对的!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光靠简单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样的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虽然这次我问心有愧,但我相信我的学生们在经历了这一次之后,会有更多的这样的“小声”者站出来,同时我会选择不断地向“小声”者学习,并让他们成为“大声”者!真正让“实事求是”成为科学课堂的一种品质。



二、让“质疑”质出创新的火花



课后我在想这节课缘何精彩?不是我老师,是学生!是学生的勇敢和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往往会被我们老师忽视或讨厌,因为这样会打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计划,有些问题还会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无法处理,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采用避而不谈的方法蒙混过关,不敢、不愿去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其实我们大可以坦诚,这是问题,就要勇敢的说我不知道,相信我们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们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是啊,酒精和水混合后,由于它们都是透明的,谁能看见酒精在水里溶解了?多好的问题!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质疑,才会有接下来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创新的验证手段,丰厚的收获!而正因为我的不敢,差点让孩子们失去了这么一个绝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确实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缘何重要?首先,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清楚了学生的疑点、难点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学生角度看,1、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不用强调,学生往往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开展探究!2、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平衡,这正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常常质疑,激活思维。3、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求知情趣。学生想质疑,正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质疑情趣更浓。在这节课上,这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学生质疑: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到最后学生创新的设计出用油、酒精、水三者的混合来解决质疑。学生们成功了,我也笑了!我笑并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们解决了问题,更因为他们的质疑点燃了创新的火花,让科学探究有了更多的收获!



本文曾获2005年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论文竞赛一等奖、获2005年上虞市案例评比二等奖,发表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热水变凉》教学设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江苏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一杯热水从热变冷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杯热水放在桌上由热变凉,这个现象学生都知道,但很少会有学生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关注热水变凉过程中的规律。教材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需要鼓励学生做出多种猜测;第二部分,讨论如何做好这个探究实验,也就是制定一个实验计划;第三部分,学生分小组实验测量、记录;第四部分,制表并分析规律。最后让学生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把活动延续到课后……



设计理念



以科学探究为宗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测量――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观察、记录等能力,加强学生测量技能的训练,在使学生发现一杯热水温度下降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并发现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中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



师准备材料:水杯、温度计、精确记时工具、米尺、统计图、小黑板(记录表)、红色白板笔、乒乓球各一件、两壶热水。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手拿乒乓球到空中,送开手让乒乓球自由的在桌面上跳动……问:你听到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由慢到快…)



师:如果让乒乓球在平地上滚,它滚动的速度又会怎样变化?(由快到慢…)



师:你家里的钟,它的秒针在走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规律呢?(均匀的)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通过有关生活中规律现象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达到吸引学生注意,调节气氛的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这节课水温变化规律的寻找作好铺垫!)



一、明确问题,进行预测  



(一)测水温引问题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板书:热水)



2、一学生上台测量,教师指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面。



学生读出来后,师说:我帮你拿着,你把这个温度写到黑板上吧!



3、我想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一下是多少。请另一生上来读。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 通过写既可以复习写法,为接下来的记录做好准备;又可以通过这段时间,让热水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4、他们两个读的不一样,谁再来看看?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5、怎么三个人读了三个温度?一杯热水这样放着,是不是总是固定在一个温度不会变?如果接着再测,还会有什么现象?(板书:变凉)



(以一杯热水变凉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探究,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联系生活的本质。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生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才具有无穷的美丽!)



(二)预测水温变化



1、那么,如果每隔3分钟读一次温度,温度下降将会是怎样的?



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4)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并提示:把你们小组认为对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需要大胆地猜测,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喜欢猜测,也很会猜测。通过这里的猜测,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依托,同时诱发了探究的兴趣和行动的内驱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计划、收集数据  



(一)制定研究计划



1、问题:如何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对的呢?学生回答后师述:最好的方法就



是测一杯水的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来证明。



2、实验提示:待会儿我给每组一杯热水,温度计先不要放进去,我统一发口令,大家再一齐把温度计放进去。我统一给大家记时,每到3分钟,我提前10秒钟数倒数,10、9、8、7、6、5、4、3、2、l到,这时你们赶紧把温度记住,记录在表格上,我们连续测12分钟。开始时温度在升高,到一定高度停了,组长举一下手,表示已达到顶点,大家都达到顶点了,我再计时,此时的温度记在"0"分钟的格子内,然后依次记录。好吗?



(我们的实验在进行前,为了实验的有序性、科学性及成功,都要做大量的实验前指导。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集散地,在整节课的科学探究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活动过程如下:



1、师倒水,小组派一生取热水。(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好,一起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不再上升了,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3、待各组都举手了,师发令:好,开始!把现在的温度记录在0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先等待三分钟,大家可以静悄悄的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



4、师:10、9、8、7、6、…3、2、1三分钟到。把温度记录在三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等待第二个三分钟。



5、同上,直到连续12分钟结束。



(由于中间有间隔3分钟的时间,不利用显的有些浪费,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在得出前面的数据后,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实现规律的发现,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6 08: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