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反思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整理好器材,教师取其中一组的记录表为示范,填入小黑板上的记录表中。一起算一算,温度下降有什么规律吗?



2、科学家通常采用统计图来研究科学规律。下面我们也来画一张统计图。     



演示曲线图制作:师出示统计图,我们把这一组数据标在统计图上。第一个数据标在左面的温度标尺上,93℃在这里;下面是84℃……教师依次把各温度数值标在图上,最后用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





  




































像这样的图我门可以把它叫做曲线图,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情况。



3、从这张曲线图上,你能判断出温度变化的规律吗?(如果学生概括有难度,师可边比划边引导:开始特别陡,说明变化大,后来越来越平,说明变化小了。引导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



4、把你们自己的数据也标到统计图上去,看看你们的统计图是不是也是一



样的规律?学生小组内完成曲线图。



5、反馈:逐一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连续几个后,可问: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6、小结发现: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搜集了数据,并把它们画成了统计图,而且还发现了规律----热水的温度在下降的过程中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虽然我们只做了一次实验,但12个小组同时做相当于做了12次,而且结果都一样,证明这就是科学规律。我们平时做实验,只做一次还是不够的,应该多做几次,这样才能总结规律。   



四、拓展延伸,引向深入   



1、谁把我们今天发现的科学规律再来说一遍吧?



2、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还会怎样变化?



(温度会继续下降。)



3、问题: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热平衡)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意犹未尽的。这样,这节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声音的变化》教学案例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中心小学 陈小芳



  教学目的



  使学生具有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教学难点是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声音的变化。



学情分析



让四年级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它涉及到声学中的音调、、音量、音频、振幅等科学概念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其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用学具材料实验时,实验现象(振动的高低快慢)不容易观察。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环节一: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1、(出示小提琴)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乐器吗?小提琴上有几根弦?(师生数一数)



仔细观察每根弦有什么不同?



2、听一听老师弹这几个音有什么不同?(一遍5  6  3)(板书:音调高低)



3、大胆猜想一下音调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板书:猜想) (师板书可能有:粗细、长短等)



环节二: 探索音调的高低



(一)验证猜想



师:我们用皮筋代替琴弦,用塑料盒代替小提琴,模拟小提琴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师拨了音调不同的两个音)音调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纷纷说出可能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用力大小等因素有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去验证。



师:先看实验要求:(投影出示师读)



1、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系:用同样的力弹拨长短相同的粗皮筋和细皮筋,比较他们发出的音调高低有什么不同?



2、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系:用同样的力弹拨粗细相同的长皮筋和短皮筋,比较他们发出的音调高低有什么不同?



师:验证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系需要几根什么样的皮筋?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力和长短相同的粗皮筋和细皮筋呢?



问: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是否有关系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皮筋呢



问: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力和粗细相同的长皮筋和短皮筋?



师:看操作步骤:(投影出示,师读)



1.操作员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两根不同的皮筋,组员认真观察振动情况,小组讨论后由记录员填在表格里。

2.操作员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两根不同的皮筋,组员仔细听音调的高低,小组讨论后,由记录员填在表格里。



师:各组先选出要验证的猜想,边验证边填写相应的记录单,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先填上问题)



(二)汇报交流



师: 哪一组来汇报你们的发现?(提示学生先说:我们验证的是)(第一组说完后上交单)



师:和他们验证同一问题的谁有补充?(细皮筋振动快音调高;粗皮筋振动慢音调低)



师:验证另一个猜想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第一组说完后上交记录单)



师:验证同一问题的谁有补充?



师:通过验证,我们的结论是音调的高低与皮筋的粗细长短都有关系。(贴结论)这与我们的猜想一样吗?



反思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按教师的实验要求和操作方法较顺利地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得出了“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有关系。”这一结论。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下按教师设计好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去实验,没有体现出学生参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间学生的思维含量很少,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了。



当学生提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有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想验证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有关系需要选择哪些材料呢?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呢?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在汇报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图或文字的形式将实验方法或步骤显性化),互相倾听、补充。此时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要求发言者能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对探究结果作出解释,并能用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说出前因后果。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集中,及时对别人的见解作出迅速反应,同时教师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及时给予引导。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思维交锋中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深入。然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步骤,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真正使实验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动手前,教师提问:说一说实验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学生的提醒就会集中在对比实验中定量和变量的控制上。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顺利地完成设计实验的任务,同时让学生真正经历验证的全过程。



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充分展开,为实验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和正确结论的得出作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头脑中笼统、抽象的猜想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实验。本课虽然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难度较大的对比实验,但学生动手前充分动脑,有了完善的实验方案,探究的质量自然能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能力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0:00 | 只看该作者
《风向与风速》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华舍街道后马小学 孟海林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块内容,风向和风速。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习了温度和气温,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天气日历,在日历里就需要学生描述风向和风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风向和风速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策略和手段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风向。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教师:风向图,小风旗,指南针,电吹风,多媒体课件。



学生:1根粗吸管、1根细吸管、1个盒子(用来存放实验器材,盒盖上帖好一张白纸)、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1张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的纸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一幅图画:上面有国旗,柳条,炊烟,扬起的灰尘,随风飘动的红领巾和衣角等)



师:小朋友,请仔细观察这一幅画,找一找风的踪迹?



生:树叶在动、灰尘扬起来了……



生:旗杆上的红旗飘了起来。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能很容易找到画中的风,就能很顺利的导入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小能手。一下子就发现了风,因为风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风。(出示课题:风向和风速)



二、说一说风,画一画风向图



师:有谁能说说图中的红旗是往什么方向飘的?



生:(学生观察图画,说出方向:西)



师:为什么说是向西飘?(通过这个问题,为等会实际测量风向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生:早上太阳升起来啦,而旗的方向正好相反。



师:真不错,你还知道有哪些方向?



生:东、南、西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的气氛相对活跃了一点。)



师:我们同学们说的这些,其实也就是风向呀。(多媒体出示风向图),我们大家一起来认一认这八个方向,读一读。



生:东,东南……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风向图。让学生对风向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一般我们在画风向图的时候,总是将北方画在上面,这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也来照着画一画好吗?



(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风向图。这个风向图在等会的风向标中,还将用到。)



三、游戏激趣,动手制作风向标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东西,想玩吗?



实物投影,出示风向图和风向标。(特意在旁边放一个指南针)



师:这个装置叫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工具。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首先要用指南针来确定一下方向是否正确。(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风向,和一些注意点,然后通过游戏,加深对风向的认识和理解。)



开始游戏:老师从不同的方向用电吹风朝着风向标吹风,让学生说出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风。从而明白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风向。(通过这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风向标的指示作用,从而加深对风向的理解。)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好玩吗?想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玩吗?



生:想。



师:接下来,老师就教大家怎么来做这个风向标,可要瞧仔细喽。



(游戏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动手拆风向标,边拆边说明制作要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又能很好的把握制作要领,便于学生顺利制作风向标。)



师:同学们看清楚是怎么做的了吗?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朋友能先把风向标做好。



(学生动手做风向标,教师巡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习劲头很高,学习的氛围很浓厚。教师要巡视,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风向标。)



四、质疑讨论,研究测量要点:



师:我们现在手头上都有了方向标,那我们能在教室里测风向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学生还是能说出原因:教室里没有风,或风太小。)



师:那我要请小朋友来说说,我们在测风向时,该注意些什么?



生:到比较空旷的地方。



生:要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要求学生踊跃发言,形成一个大致的要求,为今后实际测量打下了基础。)



五、提出要求,现场测量风向



师:老师在这里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大家能做到。(多媒体出示测量要求。)



(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分散测风向。吹哨结束活动,排队回教室。(这一过程,教师的组织相对难一点,要控制好时间的分配。)



师: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刚才的测量结果。



生:东、……(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交流测量结果。)



六、谈话引导,过渡内容:



师:有谁能说说今天测的风是大还是小?讲清理由。(可以是感觉,也可以是从其他事物中表现出来的。)



生:大,因为刚才红旗飘得厉害。



生:小,因为刚才红旗动也不动。



七、交互活动,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师:真聪明,风向是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其实风速也可以测量。我们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测量。(出示小纸片,要求学生用嘴吹风,感受一下风的大小和纸片的变化,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纸片不动,表示无风,用0表示;纸片微动,表示微风,用1表示;纸片抖动,就表示大风,用2表示。(多媒体出示风力等级表,加深印象。)



八、质疑解惑,增长知识



师:同学们,风速虽然能用无风、微风和大风表示,但同样是大风,又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气象学家用风速仪来测风速,并且确定了如下等级。



(出示“蒲福风力登记”表,认识并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了解不同等级风力的表现特征。)



九、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师:有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他今天的收获吗?



生:……



师:对了。风是有方向的,并且能用相应的仪器测出方向和风速。我们可以用箭头或文字来描述风向和风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动物和植物》、《土壤》教学设想

湖北宜城市小河镇张嘴小学 刘 均 陈关芳



新课程改革有几年了,特别是科学课,原来的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是很有一定道理的。原来自然课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而现在的科学课则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性,探讨性,需要学生从实践出懂得道理,获取知识。



我执教科学课三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四年级科学课中《动物和植物》和《土壤》这两个单元,如果放在实验室里或者是在教室里,不好操作和讲解;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中的《美丽的彩红》活动课,关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组合,教材所提供的教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也显得呆板,于是,我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釆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于《动物和植物》、《土壤》这两个单元,由于以前没有把学生带到野外教学过,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举行一次“把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去进行教学、探讨。



我们是农村学校,物产丰富,遍地就是实验品,对开辟生物园,发展种植、养殖条件,而学生的来源,也几乎都来自农村,恰恰这两个单元的素材又是他们平时接触较多的,虽说原来的《自然》教材也涉及这两个方面内容,而那时,我们都是在教室里学习,尽管用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模型、影视观看,但收效都不大,学生体会不深。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内容缺乏真实的体验。于是我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形式进行时间、空间的调整,把教学时间和对集中,把教学空间移至野外,真正地让学生融洽在大自然中去学习。



《动物和植物》一课,我让学生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和自己喜爱的动、植物交朋友,并能对他们的朋友进行一番介绍:如形状、大小、长势等。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捕捉工具以实验记录表,以小组的形式,四人一起共同寻找,边找边借助放大镜并填好实验记录表。回校后整理记报。在野外我针对比较明显。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四年级下册中《新的生命》中的《油菜花开了》一文中,让学生到农田里直接观察油菜花,看看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生长环境、有哪些特点。学生直接接触油菜花,兴趣更浓,把各部分的数量、颜色、气味进行记录,并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样学生直接认识它们的器官,效果好,胜过在教室里借助电教的好几倍。学生亲身体验了,感受了,在后来的总结汇报中,各抒己见,这足可以证明,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对学生何等重要。



《观察保护土壤》一课,我根据野外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先观察土壤的分层(颗粒大小、颜色),比较湿润的土和干燥的土在颜色、气味、硬度方面的特征;最后我选择离学校不远的长渠水为什么是浑浊的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问题,并实地选择了一矮土坡,一侧草皮长势较好,另一侧却光秃秃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了,有草的地方浇水,草水吸干了,在没草的地方浇同样的水,水带着泥土跑了。学生明白了使水变浑浊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长渠上游某处没有草和护渠树,一旦下雨,泥土跟着水流入下游。再者就是工业污染,把水变浑浊的另一个原因之一。



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有几个学生专门就这两节课出了黑板报,写出了保护土壤流失的措施,挺有意思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到野外去上课,与大自然融合。



这次活动,我自己觉得非常成功,学生在活动结束时说:“我知道了动物、植物、土壤好比一家人,亲切得不得了,不应该分离它们。”其他老师也说:“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教学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



针对《美丽的彩虹》中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混合能成白光,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具不好使,学具也不能很好的把实验效果做出来,我就大胆创新,利用陀螺速度快,能把七色很好的混合在一起,又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教学放在室外进行实验。收到巨大的成效。无论从学生的参与,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和把握,还是以学生探究秘密的热情,都可以证明,换教具的效果非常好。我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运用游戏的形式,利用纸陀螺作例进行探究。给每小组七色光半圆形和七色45度扇形的彩纸各一套,我先让学生认识七色,导出《制作牛顿盘》的课题,接下来让学生自行玩纸陀螺,熟悉玩具,老师再引导转会是什么颜色?那红、黄各一半转出来的又会是什么颜色呢?帮助学生一把,引导他们探究,放手让学生猜想:任意两种颜色加会产生什么颜色?学生在猜想,汇报后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任何两种颜色叠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我顺势提问:如果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叠加,情况又怎样呢?把课堂推向高潮。尽管下课的时候,你发现学生转出来的是灰白色,学生汇报时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没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并希望继续研究 ,把课堂由深内,延伸到深处。



整个这节课,我发现学生至始自终都在玩纸陀螺,都在研究色彩的混合,学生的收获非常大,利用纸陀螺作教具,迎合了儿童好玩的心理特征。突破了教材的难点。说实话,把美丽的彩虹的内容编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今天,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还是能接受、理解的。



另外,我觉得用纸陀螺作教具,对课的设计,有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个抽象的现象变成事实来证明,从而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油菜花开了》说课材料  



河北省邯郸武安康城煤矿子弟学校 李艳梅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小结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实验让科学课魅力四射  

《摆》教学案例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 张丽贞



新的学期开始,从教导处领来新一学期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翻开教参,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这和科学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绝不是科学教育。”



读完这段文字,我想了许多。是啊,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学中往往忽视的正是这种过程教学。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要求学生熟记那些感觉好像并不真实的结论。而效果,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的孩子对于课本上给的结论背的是滚瓜烂熟,而真正碰到问题了,却又不知道如何去运用那些知识解决问题。再看看我们孩子的动手操作及空间想像能力,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多么需要必要而又重要。



遵循“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一主张,我这样设计了本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摆》的教学。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摆的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玩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在这些事物中,带摆的表虽然现在我们家庭中已不常用了,但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见过。可以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这种事物不是教师生硬教给学生的,而是平时生活中看到后,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或问家长或看书或用其他方式自己学习而得的,因此学生对这种事物掌握的比较深刻、牢固。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导语: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看漂亮吗?(展示课件中摆钟的图片)



生:……



师:老师想问的是,你知道这张摆钟的图片中,这一部分叫什么吗?(指钟摆部分)



生:……



师:平时见过这种带摆的表吗?你有没有注意过,这种摆是怎么运动的?



生:口述钟摆的运动方式、用手描述、到黑板上画运动轨迹。



师:对,像钟摆这样自然地摆过去又摆回来的运动叫摆动(板书“摆动”)



师:平时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摆动?



生:秋千、摇篮……



通过钟摆引出摆及摆动,水到渠成。这一点,从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中得以证实。通过学生用手描述、用笔画摆摆动的路线,理解摆动不是一种单方向运动,而是双向的。为下面引出“摆动一次”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使得“摆动一次”可以在游戏时一带而过。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类似摆动的运动,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有关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摆。



对于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提出了让学生做一个摆。既然要做摆就需要学生知道摆的组成。因此,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要做一个摆都需要什么材料,当学生提出需要线、重物时,适机提出了“摆线”“摆锤”这两个名称。



师: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类似摆一样的在摆动,那如果让你做个摆你会不会做?都需要什么材料?



生:线、重物、支架……



师:好,老师可以提供你线,并告诉你,在摆中这根线叫“摆线”(课件出示“摆线”),也可以提供给你重物,也告诉你,在摆中,这个重物叫“摆锤”(课件出示“摆锤”),好,各小组组长可以把你们需要的材料领回去,并组织组里的同学开始你们的设计,做出一个摆,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课堂上教学这一环节时,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制作方法,给学生的制作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意在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摆做好了,看到学生们对于刚做出的摆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的小组已经让自己的摆动了起来,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



活动二:玩摆



师:好,我看到许多组已经做好了摆,并让你们的摆 动了起来,可他是这样动的(老师示范学生中出现的不规则摆动如:用手使劲一扔摆锤、摆在摆动的过程中用口吹、用手挡、用头抵等)你觉得这样做还是摆自由摆动吗?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玩一下我们的摆,好不好?既然是玩,当然有玩的规则,老师先说一下游戏规则:1、像老师这样,让摆自己摆过去,又摆回来,叫摆动一次(老师示范)2、摆摆动时,不能给他任何外力3、老师计时15秒,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数准自己的摆摆动的次数。(汇报各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板书。)



师:看到黑板上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次数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师:老师也纳闷了,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各小组的摆会出现不同的次数呢?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可能与摆的角度有关



……



通过玩摆,让学生看到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组的摆摆出的不同数据,引起学生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内容引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了。提出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马上去思考这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我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上出现了教师期待中的各种因素,可以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开动大脑去思考、假设,为下面的具体实验做了感情辅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



玩摆玩出了问题,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猜想的因素到底和摆摆动的次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看到学生一脸的茫然,我觉得到了这里,应该说是到了让学生自主实验验证结论的时候了。因此,我提出:



师:那到底和这些因素有没有关系,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得需要我们用实验去验证。为了节省时间,咱们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前,各小组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研究哪一个问题,想怎样研究,需要什么材料,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活动三: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半部分



生汇报实验设计,有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对该小组的设计提出疑问、意见、建议也可以有所补充



……



活动四: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中,鼓励学生随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这部分内容应该说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科学的实验步骤的设计也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预料,并对实验的科学性不能确定。所以,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即让学生先分组选出自己组要研究的问题,讨论对于该问题本组内想怎样研究,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进行实验时应该需要什么材料等。并让小组进行了汇报,让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判断、补充,也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这一系列活动也就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不科学或有所欠缺。在这一部分中,我还在实验记录表中设计上了组内各成员实验时的具体分工情况,让学生明确职责,以防实验时组内有的同学在认真实验,而部分学生却无事可做的情况出现。



第二部分具体实验时,我参与到了各小组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实验情况,我发现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得出结论,并且在实验是,组内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用心记录着实验时间、数据、问题、解决办法等。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就是第四实验小组的实验一再出现问题:如摆锤摆着摆着就碰到支架上了,影响实验结果,再不就是一不小心又把支架给碰晃了,再不然就是组内成员之间配合不好,这里开始计时了,那边摆还没摆出去等,反正是刚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导致他们的实验结果一直出现误差。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让他们课下再研究,而是鼓励他们一次次的实验。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他们小组成功得出了“摆摆动的次数的多少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这一结论。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去研究哪一个问题,也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研究步骤,只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活动的指向,这就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多维的空间,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是多元的,思维是开放的,活动是自主的,他们就会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本节课我是用摆钟引题的,所以设计教案时,我还是设计了摆钟结课。我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来帮钟表朋友治病。当我说到“我们的钟表朋友出现了点问题,最近老是觉得指针跑的太快,它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它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不是得病了?同学们谁能来帮它看看”时,学生都很踊跃的回答,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把摆线松一松,让它长一些就可以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掌握的快、消化的快,能立马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听话的摆。让学生边活动,边记录从做的第一个摆到做出符合要求的摆共修改了几次,怎样修改的。其实,这又是一次知识的运用过程。并且,在学生完成后,我让他们都把各自的摆挂在了黑板上,学生看到后,马上告诉我:“老师,看着这些摆我就能把咱这节课学的知识说出来”。



从学生们的反应,我看到了科学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兴奋与快乐,也体会到了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河北省邯郸武安康城煤矿子弟学校 李艳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推理验证




(一)
使物体发出声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什么办法,试一试。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师: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敲、打、吹、拨、弹、摩擦等,现在谁能告诉我声音怎样产生的吗?



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大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师: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我很高兴,大家都具备了科学的怀疑精神。下面需要我们继续进取,研究问题的实质,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师:现在我们用上节课用过音叉再做一个试验,这是一个盛了水的水槽,一会儿老师用力击打,使音叉发声,然后让音叉触及水面,我们观察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生:发现水面起了波纹。



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



师:为了启发学生,再将没有击打过的音叉放进水槽,让学生观察。



生: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生: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力击打,音叉发声在动,才能使水面起的波纹;没有受力击打的音叉,没有动,所以水面没有变化。



师:也就是可以说,发声的物体在动,对吗?



2、揭示声音产生的科学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但是科学概念是严密的,我们再做一个试验,会让我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生:用刚才的橡皮筋,和同学合作,让一根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皮筋的不同。



生:发现一个在不停地做来回的往返运动发出声音,另一个静止不动没有任何声音。



师:一个物体重复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能不能再重新组织一下我们的语言,更准确一些。



生:物体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师: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有理有据告诉别人,我们的研究成果: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对不对?



三、教师小结,拓展探究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法,初步得出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但是探索科学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我们有没有信心让我们的结论经受考验呢?那好,在课下你们想办法证明一下,我们刚才的锣鼓,或者其他的物品,发声时有没有振动呢,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要忘了和老师分享,好吗?

附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物体名称

方法

结果



















我们推测物体的发声和(
)有关。



附表二:观察发声物体

物体名称

发声时现象

不发声时现象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2: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