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个性补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横沥镇中心小学 吴敏娥



【内容摘要】“补白”是一种艺术,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让孩子们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在课前进行背景补白,课中创设个性补白的情境,课后延伸补白,把“补白”的全过程贯穿于每一节课堂中,使孩子们在读书中多发挥想象,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使之读书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创造力。对文章的“留白”进行个性补白,其实也是对课文的“二次创作”,既能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更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课堂教学;创设情景;补白   



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之一,画家采用留白的艺术,让欣赏者在观看画面时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画中。同样,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补充,让学生阅读文章更具有创造性。语文教学中的补白,通常是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孩子们独特的创造力,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使孩子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往往缺乏对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缺乏对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产生对课文片面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产生火花的碰撞,达到既能发挥其发散思维,也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创作能力。



一、课前背景补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每篇文章写作前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背景的补白。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各种书籍、上网搜索资料等方式,了解有关文章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人物的身份、资历、性格特征等等的事实材料,再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理解人物(事物)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使学生更感兴趣地学习课文。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文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搜索有关于月球的故事和月球的一些天文数据。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当老师提问:同学们课前了解了月球哪些方面呢?从哪儿知道的?



生1: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登月。(介绍有关登月的故事)



生2:月球上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里寸草不生,十分荒凉。(介绍月球的有关地形、地貌)



生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地球384400千米。半径1738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0.27, 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81.30。(介绍有关月球和地球的一些密切的关系)



……



当学生把自己搜索的资料都陈述出后,让学生再去阅读文章,并提出问题:“月球究竟有哪些不解之谜?”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把有关的问题整理出来。这时学生自觉地进行阅读文章,利用自己的学习过的阅读方法,在文章中进行圈、点、勾、画,并自觉地进行小组合作,把有关的问题整理出来进行讨论。通过学生查找有关月球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里面提出的一些有关月球之谜的问题,激发学生寻找月球之谜的新认识,提高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有了明确认识,老师在讲课中就能得心应手地讲读课文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会主动学习。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都可以利用背景补白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质量。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知识;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长城》可以让学生先了解颐和园、长城的历史背景;四年级下册的《普罗米修斯》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情节;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周恩来两位伟人的身份、资历、事迹。通过引导学生对背景材料的补白,使学生更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课中创设个性补白的情境,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



李吉林老师提到“情境使儿童的言语有了充实的材料,使抽象的语言有了生命力,使语言植根于儿童的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情境创设,能充实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能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尽情发挥个性化的想象空间,喷发出极具创造性的潜力。



(一)创设再现生活情境进行补白



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环节中播放精彩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会深深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重现生活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学三年级《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放风筝的经验,畅谈自己放风筝的优越技术,并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接着,笔者就追问学生“当你放风筝成功后,你会跟同学说些什么话呢?”同学都尽情地说出自己放风筝后的感受,学生们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表扬同学放风筝的技巧。通过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再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二)创设音乐情境进行补白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音乐美妙音符中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好的音乐会赋予我们美妙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进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欣赏境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在文中巧配音乐引导学生补白,以独特的音乐情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因此,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收集了一个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修辞等方面系统诱导,再配上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再结合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展开想象翅膀,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断



默读课文,思考:用“~~”画出老人为海鸥做了些什么?



师:海鸥的哪些细节让我们受感动?



生:老人把饼干丁……乐谱。



师:(幻灯配音乐出示“老人把饼干丁……乐谱)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你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老人非常关心海鸥。听到老人和海鸥在窃窃私语。



生:我读出了海鸥也非常喜欢老人。听到海鸥向老人道谢的话语。



生:我觉得老人和海鸥像亲人一样。听到他们正在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告诉对方。



……



【这里教师利用巧妙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闭眼想象老人喂海鸥的情境,再根据音乐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通过深情地朗读,不但能体会到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更能体现了老人对海鸥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互励互勉,共同成长的深厚情谊。】



师:老人为什么会时快时慢喂海鸥呢?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



生:因为老人喂得快,海鸥就飞得快,老人喂得慢,海鸥就飞得慢。



老师小结:看上去好像是海鸥在跟着老人喂食的速度时快时慢地飞。其实,是老人跟着海鸥时快时慢的飞行速度来喂食。你说老人了不起吗?



生:实在了不起。



生:小组中分时快时慢的速度朗读“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乐谱”,读后讨论“老人与海鸥各自会说什么话?”



师:老人与海鸥快乐融融,你是从哪里或哪些句子中可以体现出来呢?



生:朋友告诉我……像亲人一样。



【老师用较快语速带读“老人把饼干丁……乐谱”前部分句子,学生用较快的语速读后部分句子。然后,老师用较慢语速带读“老人把饼干丁……乐谱”前部分句子,学生用较慢的语速读后部分句子。给人有抑扬顿挫,音乐旋律的感觉,更能体会老人时快时慢喂食,对海鸥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配音乐全班朗读。



师过渡:老人与海鸥就像是亲人。师板书:亲人



师过渡:老人已经好几天没来了,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



配悲凉的音乐,学生和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



师:(幻灯片)把你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写。



海鸥说:“父亲啊!父亲,                          。”



【这里的配音乐朗读更为精妙,通过配上伤感的音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写写海鸥对亲人的说话的补白,体会亲人离去的悲伤,使学生融入悲伤的情境中,更体会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确实很深很深,令人有不禁落泪的感觉。老师在这里并不需要太多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而是通过音乐来唤醒学生文章所表达意思的深刻理解。】



生动的语言、动情的音乐,令学生都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适当的时候,配上有价值的音乐,学生就如鱼儿得水,喷发出无限的想象力,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体验情境进行补白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很难融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另一方面作者写作的年代与学生所在的年代也很大的差别,导致学生不理解作者但是写作的时代背景。因此,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补白,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寓意。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感悟的深刻影响。只有学生积累丰富生活经验了,才产生无限的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择重组,结合文章的意思,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景,再进行积累内化成为自身的生活经验,达到深刻体会,大切大悟的感觉。例如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教师讲课之前让学生做实验,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教师组织学生做课文中的实验,如果实验成功了,请学生总结为什么会成功;如果实验不成功,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实验为什么没有成功?



   ②揭示课题:实验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



通过课前学生亲手做实验的补白,让学生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化简约为具体,化委婉为直白,激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要完成一次成功实验并不简单,必须要所有参与的人员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思想感情。



(四)创设对话情境进行补白



对话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进行补白,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文章内涵的误解,并可以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深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的教学片断



在教学《荷花》中的“冒”字时,教师设计了以下一个片段:



师: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他们是这么迫不及待地冒出来,就像我们小朋友使劲往外探出来,多么可爱呀!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呢?



生:我想看看岸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生:我想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生:我想看看它周围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



生:我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生:我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



……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想象力真丰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啦,面对美丽动人的荷花,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生:荷花!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生:荷花姐姐,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碧绿的地毯上起舞,你那优美的舞姿令人陶醉。



生:荷花姐姐!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白姑娘,你浑身是宝,你把你的一生的美丽献给了人间,献给了大自然,你真了不起。



……



教师通过创设“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和“你想对它说什么呢?”这两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与荷花进行对话补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回答出一句句富有情感的话,达到与文章融合在一起的感觉。



三、课后延伸补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少文章省略号处、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口头补白或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结尾处的省略号,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补课文的空白,认识排比句的作用,并作下面的一个小练笔。



(1)在我们花仙子的身边还有                  。 



(2)秋天的雨把    色给了       ,       像        。 



又如第七册《去年的树》中,老师从文本内容入手,让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挚情感。出示了如下的补白练习:



(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似乎在说:“        



                                                       。”



(2)接着,鸟儿看到灯火点得正艳时,仿佛想起了:“            。”



(3)唱完了,鸟儿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他似乎在说:“          。”



在其它课文中留有许多开放的空白点。例如:文中出现的小泡泡,里面含有学生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师要灵活地利用这些滋生点,设计合理的补白对话,拓展和提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不一,课堂中的教学补白也各有特点,形式多样,文本中蕴含大量的拓展方法、补白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教师应挖掘各种具有启发性的个性补白,通过各种手段对文章中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想象、拓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拓展文章丰富内涵,让学生喷发出想象的无限潜能,实现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境界,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焕发生机,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对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程 伟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基于此,合作学习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关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则是关注中的热点。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对师生双方有何要求?同时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教材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必要手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才能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积极教育因素,从而把握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全面考虑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选好相应的对策,这样教师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



2.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氛围,这一点应从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开始,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使他们对合作学习充满兴趣。但这样容易出现“差——差”,“优——优”组合的倾向,直接导致两极分化。教师这时应给予学生帮助,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中尽量安排好、中、差三类学生,这样,学生在小组中能找到能力水平相当的同伴,倾听他们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



3.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指导要适当。



教师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生则是演员,对于教师这个“导演”来说,可“导”不“导”的地方坚决不“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导”。那在什么时候,教师才能引导呢?笔者认为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教师方可去“导”:



(1)当学生的合作学习偏离正确“轨道”较远时;



(2)当小组内部分歧得不到解决时。



但这儿需注意,教师不宜“导”得过多,或以自己或教参的观点代替、统领学生的想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即学生必须具备相互合作的精神,那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合作的精神呢?



1.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这对于学生端正合作态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意义如下:



①能教会你礼貌待人;



②使你能够包容别人的内心世界,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③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④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⑤合作还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



2.遵循合作的原则。



合作的原则是指导学生顺利合作的准绳。遵循它,学生间的合作则会优质高效,富于创造;背离它,学生间的合作便会高耗低效,甚至很难进行。因此,强调学生遵循合作的原则是很必要的,如积极参与,对小组负责,不要嘲笑别人,对人要宽容等等都应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内在要求。



当然,学生对合作学习意义的理解与合作原则的遵循是需要过程的。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合作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必须在多次合作实践的基础上方可被学生真正领悟,到那时,学生自觉地遵循合作的原则,便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在教学中的影响。



1.合作讨论,提高了参与的广泛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合理运用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合作小组是以自由组合为基础的,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很小的。无论是优生或是差生,他们都能在这浓厚的情意色彩中,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谈论感兴趣的动画片那样充满热情与争执。于是,沉默寡言的同学变得能说会道;害羞怕人的同学变得大方起来;成绩优秀的同学也在合作中学会了协调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2.合作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合作作业”,就是合作小组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同小组内其他成员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合作作文”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事实证明,通过“合作作文”的训练,学生们写作文的积极性比以前明显提高,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合作作文”程序如下:



①布置作文题,明确写作要求;②各小组交流讨论(文章的构思、合作分工等);③分工写作;④优化组合;⑤集体修改;⑥汇报;⑦给合作小组以表扬。



写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本并不是件乐事,但“合作作文”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趣”从何来?首先,从这种新颖的作文形式中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写作文也是可以合作的!其次,从合作的过程中来。作文的构思,写作的分工、整合,集体修改,都是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汇。当学生在完成每一步时,都通过提供支持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别人的观点,别人的劳动结果)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而满足了自身归属的需要;再次,从教师对合作结果的肯定中来。强化理论认为,表扬比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表扬作文中的每一滴闪光点,但更重要的是肯定他们的合作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直接兴趣。



除了“合作作文”以外,“合作作业”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如合作排演课本剧,合作完成某份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合作作业”是不能滥用的,否则,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3.合作评价,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有时,我们不妨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评价后,再总结汇报评价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一组中的两名同学上台表演《赠汪伦》这首古诗以后,笔者让各小组内先进行评价,然后汇报评价结果。合作小组的思维可谓广阔,不但评价了“李白”与“汪伦”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诗歌的朗诵情况,而且对这两位“古人”的装束,甚至于背景音乐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建议。这样,学生在合作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两点值得探究的问题。



1.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



由于合作学习耗时较长,这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再加上课堂(教室)的活动空间很小,无形中就制约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生的合作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与社会实践中去?若这样,教师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演”的作用?



2.合作与竞争相结合。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可见,竞争机制在合作学习中是有一定作用的,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使竞争增益于合作学习,将是笔者在以后教学实践需要去探究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浅析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杨林中心学校 林平良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提问表述、学生以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多种提问方式,从而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存在问题 提问技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和误区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边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尽管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进行过成千上万次提问,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少之又少。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发现,目前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2.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如在一个很大的没有扩音设备或扩音设备不好的教室,或是问题本身较复杂,有多个层面,就有必要重复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个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我可能说错了,赶快打住。



4.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5.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6.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着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



7.忽视学生的提问。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对策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



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有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只拣儿童多处行



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 余红迎



读过林清玄的文字,人生是写在水上的字。似水流年,生命不过是一次单程旅行,我们是生命之旅的乘客。走到半途,来了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我们共同牵手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所过之处,幸福流淌。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迷漫……这段时光非常美妙,让我们亲历了懂得了世间最美好的感觉,那就叫做爱!



与孩子同行,常常会有莫名的感动



06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中途接任五年3班的班主任工作。记得刚接班主任的第一天晚上,当孩子们得知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马老师即将离去时,他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个个情绪激动号啕大哭,对我冷漠而敌对。来到宿舍,孩子们见我就躲,一扇扇门在我面前无情地关上。尽管一来就吃了个闭门羹,可我却心生感动,这是一群心存感恩的孩子,他们挚爱着自己的老师,此时的哭闹只是他们宣泄情感的途径,我无法不尊重这样质朴的情感。我想,此时老师的紧张和严肃反倒会弄巧成拙,强化矛盾。这时,老师只要当好缓冲剂就够了。于是,我耐心等待他们哭累、哭完,才说:“你们都是好孩子,你们哭说明你们是有情有义的人,不过我们要正视这种离别,人生长河中这样的情况还会经常遇到,有时亲人因不可抗力离开我们,这时我们应该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你们可以把心语写下来,由老师转交。“听了我的话,教室里哭声渐停,有人开始动笔,纸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我知道我的话打动了他们,我向前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孤独的男孩彦进入了我的视野,他因自身瘦弱而倍感自卑,总是独来独往。他爱幻想,爱看《诛仙》,憧憬自己能成为力大无比的超人。我试图接近他,但他对我总是不冷不热。一次写周记,他写了自己的爸爸,篇幅并不长,字里行间却流溢着对爸爸的爱,他在文中写道:“我觉得我的爸爸是独一无二的。不只是我的爸爸,其实每一个人的父母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学会珍惜。”作文评讲课上,我朗读了这篇文章。我的话音刚落,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大家都向彦投去惊羡的目光。孩子的脸上第一次绽放出开心的笑容,他也自豪地为自己鼓起掌来。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要哭了。”我说:“是的,我被他的文字打动了,我看到了他爱爸爸的心。”此后,在我的鼓励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幻想小说,班上的同学都成了他书中的主人公,我又利用班会专门为他开了作品朗诵会。从此,他信心大增,走路总是把腰杆挺得直直的,瘦有风骨!更可喜的是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改善了,看人不再偏颇,大家也都乐意同他玩,乐意帮助他了。



爱是回音壁。终于,有学生说:“余老师,我喜欢您!”我去镇里上课,离开了半天,孩子们一个个都追着问我:“老师,你到哪里去了?怎么也不跟我们说一声!”



孩子们发现老师爱看书,就悄悄地把书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然后用命令的口吻说:“您必须看完哟!”



一个平素很腼腆的女孩婷悄悄对我说:“老师,您发现您的抽屉是不是变整洁了?是我帮您整理的。”



像这样的感动实在太多,它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的心灵,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我感激孩子们的接纳,感激孩子们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细细想来,人世间好多事情都是如此,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已经得到了帮助。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心灵碰撞火花的细节,师生的感动就有了最好的记忆。



与孩子同行,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活泼似清泉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人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自然更美、更坦诚的了。与孩子相处,您需要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来,才能向他们的感情高度看齐。



这是一群一年级的孩子。女孩与男孩坐同桌,男孩走路不稳,两条胳膊摆起来就如失控的钟摆一般。在列队出操的时候,总能听见惠提醒男孩的声音:“小楠,眼睛看前面。”“小楠,把手给我,别摔跤了。”女孩说这话时总是一本正经,一脸的慎重,好象自己就是男孩的保护神。而男孩从不顶嘴,总是不好意思地一笑,乖乖地把手伸给女孩。两小无猜,多纯洁的友情!



我正在台上讲课,胖胖的小男孩泓突然离座急匆匆地跑到讲台前,大声地说:“老师,这个字我不认识。”他一脸的焦急,全然不顾教室里被打断了的同学,显然,在他的心目中,“有一个字不认识”的问题简直太严重了,必须马上解决,他决不会以无知为耻,更不会顾及周遭人的反应。



班会课上,我教育孩子以后要做到语言文明。第二天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要一个学生去办公室帮我拿支笔来,站在一旁的泽冷不丁冒出来一句:“余老师,您犯了一个错误。”我有些莫名其妙,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很严肃地说:“您刚才没有说‘请’字。”我连忙向他承认错误,他很大度地挥挥手,说:“下次改正就可以了。”在他眼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任何人不得违抗,这其中也包括老师自己。



置身于这样的孩子中间,常常能让人嗅到幸福的香味。如若你也变成小孩子,前面定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



    教室里新添置了书架,书摆上去后顿觉蓬壁生辉,书香味很浓,孩子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好美呀!”雅自告奋勇:“老师,我来整理书架,好吗?”不一会,所有的书一律按照她的意愿横躺在书架上。最初我以为她是心血来潮,做事情没耐性,就让另一个同学重新整理恢复原貌,谁知第二天书架上的书变成了横放,不用问也知道是谁干的。恰逢校长来检查工作,她乐颠颠地蹦到校长面前得意地炫耀:“校长,您看我摆的书漂亮吗?”我忍着笑说:“要是整齐一点就更好了。”“哦。”她快乐地答道,又兴冲冲地跑到书架前继续从事她的辉煌事业。在她看来,书横着放就是比竖着好看。面对如此神圣的认识,我选择了尊重,于是,在若干个日子里,书架上的书都舒舒服服地横躺着,尽管睡相有的时候不是那么雅观。一周过去了,我把雅叫到书架前,让她看看我是如何整理书架的,当我把书分门别类放好后,小姑娘脱口而出:“真好看。”我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说:“那你以后就这么摆,好吗?”她使劲点点头说:“好,老师,我会改掉坏毛病,明天您看!”看着如今快乐可爱的雅,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初入学的 雅惠可不是现如今这个样子,那时的她聪明可爱却非常任性。家人自小就对她宠爱有加,也助长了她骄纵跋扈的威风。在雅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信念:天下唯我独尊!妈妈说她是一个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的小女孩。高兴起来是天使,不论做什么都有模有样;不高兴的时候是魔鬼,任凭你千呼万唤,她就是耍赖不动,要是把她惹恼了,她会恶狠狠地对你说:“你讨厌!”雅自从来到学校后,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天使在她身上驻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家长非常满足,说:“我的孩子简直变了一个人,简直太神奇了。”



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相处的时光,他们教我用一颗童心来享受生活,用一颗童心来笑看花开花落。拥有童心,让我感悟到:快乐如此简单。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面对它,也可以泰然对待它,尤其是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走在了一条铺满爱的芳香小径上,这感觉值得你回味一辈子。 正如冰心老人所言:“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严词”不如“慈言”



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郑广杰



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串门,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朋友生气了,一副严厉的样子,说:“看你!做什么事都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干什么要用心!……”朋友严厉地批评使孩子害怕极了,要哭。这时,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给孩子拿个碗来!”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这时,孩子脸上的沮丧、不安一扫而光,本来尴尬的局面又变得和谐起来……



这件事,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触动很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奶奶说话的艺术,一句岁岁平安,不仅消除了孩子的恐惧心,而且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的父亲与孩子的奶奶同样的爱孩子,可教育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那位父亲用的是严词,而那位奶奶用的是慈言。由此,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想到了老师的爱心育人。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仅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究爱的艺术。特别是当老师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时,老师也要像那位奶奶那样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让孩子自己觉悟,自己改正缺点,而不是老师采取强制的措施进行堵截。



众所周知,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可以掌握的,我们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可以把握事物的总趋势。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懂得忍耐与宽容;讲究爱的艺术,少一些严词,多一些慈言,把握好教育的度,使每个少年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有句俗话说得好,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是春风。在教育学生时,微笑就是阳光,忍耐就是春风,有艺术的爱就是催化剂。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便是育人的最佳境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在“奖励”中成长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曾芳芳



在一节学片交流观摩课上,面对来自不同中心的语文教研组长们,我不免有些紧张,这次的课改实践交流是让我面对一群不认识的学生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了能让初次见面的学生敞开心扉,与自己达成零距离的配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课堂“奖励”,最终使得这节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奖给回答偏差的学生



[教学片段]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搭石。



师:你学得很认真。请你具体说出什么是“搭石”?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左右……



(下面的学生显得很紧张,开始嘀咕:“哎呀!你读错了,是二尺。”)



师:(走近学生,摸着他的头)老师不仅听了你的回答,还听见很多同学在帮助你,给你纠正了一个字。“二”和“两”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我们作为读者,一定要尊重作品的作者,所以在朗读课文时不能添字、漏字,更不能改字。你刚才就偏差了一点点,有没有信心再读一遍。



【反思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老师都喜欢思维敏捷、回答正确的学生。学生举手的那一瞬间其实就是情感的最直接流露,他们除了要展示自我外,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一份肯定的赞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师者不能因为学生犯了一点点错误而否定孩子所努力付出的成绩。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当学生把“二”读成“两”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关爱。因为我发现眼前的这一群孩子显得比我还紧张,这样的观摩阵势他们没经历过,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更多的是只允许自己和别的同学都来答对问题,好好表现,千万不能出差错的,因为他们今天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一个代表,何况后面听课的还有自己的老师和领导呢?当时的情景不过才上课几分钟而已,如果此时的我否定了学生的回答,那么一定会让眼前的这几十位陌生的孩子感到我的严厉和苛刻,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与其回答错误还不如不回答的好”。孩子们从此有可能就回避了我的所有问题,那将如何继续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呢?所以我给了那位学生勇气,奖给他再说一次的机会,不仅仅在于几分钟时间,更多的是我尊重了他。当他第二次正确回答完毕后,其他同学都会心地点了点头,那一刻我也冲着他赞许地点了点头。虽然我对他个人的点评显得有些啰嗦,但我觉得自己同时是把尊重和信任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气氛得到了缓和。】



(二)奖给回答正确的学生



[教学片段]



生:我觉得这里的“动作协调”也是一种美。



师:请你告诉老师什么是“动作协调”?



生:“动作协调”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我觉得这儿很美,他们配合得很和谐。.



师:你从“动作协调”感受到了一幅“和谐”的美景图,(板书:和谐)你真是学习的主人,很用心,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奖励你,请你来读这段话。



【反思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教师的启发或同学之间的启发之下,常有智慧火花的闪耀。在这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是十分可贵的。它是孩子自我努力,积极思考、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标志。此时的奖励性评价,作用有三: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三是孩子的长处和能力,常常是在鼓励中得以强化的。就如在人们过搭石的情景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画面作者都作了生动详细地描述。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朗读机会那当然好,可毕竟课堂上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于是我激励回答正确的学生再来朗读部分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开发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意识,又让表现好的学生得到了再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部分朗读的占用时间,给自己所计划的机动内容争取了时间。课堂气氛也就在这连环的激励中调动起来。】



(三)奖给学生要求的“奖励”



[教学片段]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觉得这儿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它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生:因为“上了点年岁的人”是指老人,老人都能够这样做,让我非常敬佩,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幅美景。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让你敬佩的老人,想老师奖励你什么呢?



生:我想考考同学们。



(全班同学你看我,我看你)



师:哦!原来想当小老师,老师支持你,同学们呢?



全体生:好,来吧!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变数,常常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总是最棒的。”为了这句话,我总是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当我听到学生的“考考同学们”这句话时,我吃了一惊,原本单纯地以为学生可能会说:“我想把这段话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或“让我想来领读这段话吧!”之类的要求。那么此时我便顺水推舟地让他再次朗读,自己则可以借他在朗读的那会儿时间去捡起被风吹落一地的教具(当时有一玻璃窗被风突然吹开,把放在讲台上的那些纸作的石头都吹到地上。我当时满脑子只是在想自己得刻不容缓地捡起它们,因为板书马上就要用上了)。始料不及的是学生的要求“奖励”居然那么别出心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我就在全班同学的错愕中答应他的这种要求。其实那个时候的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不知道他会提怎样的问题,会不会使课堂陷入“坚冰”呢?但我更多的是相信自己能行,因为课前备课时我已经从各方面考虑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即使学生们回答不上他的问题,相信自己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的。而紧接着这位同学提了个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此时的我还惦着地上的那些教具,于是我采取让同桌之间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那也就在孩子们的讨论中自己不失时机地关好了窗户,捡起了教具,而那个同学所提的问题也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迎刃而解。可谓是“塞翁失马,乃是福也!”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整节课达到了高潮,学生“主体能动”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



评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很美的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在教学《搭石》第二课时中,主要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展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美”。



整节课上完后,我仍有一种余惊未了的感觉:一是担心时间来不及,所以在每个教学环节衔接时显得很“赶”。如在第2自然段中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在这一环节中,我忽视了学生可能会产生的质疑,如“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我把这些问题都理想化了,以为这不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于自己的疏忽,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失去了挑战意识。自我为中心地急着去“赶”学生,让孩子们跟随我转移目标去发现另外的“美景图”。二是庆幸几次的“有惊无险”的提问、评价过程。为了遵循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省去了以往观摩课的打磨预设,无拘无束、坦坦荡荡地站在学生中间。在交流讨论时,我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相机出示每个自然段的,始终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朗读奖励”和调侃式的“你想奖励什么呢?”等,给了孩子们充分、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关爱与温馨的教学氛围,于是才使得眼前这群陌生的学生能够向我敞开心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整节课才能临危而不乱,才会充满生机,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



对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也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奖励板书”了,也就是这节课的亮点之处,由于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纸制作了多块石头,并写了很多有关行为美的词语,有“爱幼、和谐、关心、谦让、尊老、互助……”上课伊始,在学生回忆搭石概念时,我很快地用简笔画勾勒出山里的家乡风景图,并给小溪搭上了石头,一副动态的板书即刻呈现给孩子们,之后,随着每个自然段的讲解我相机贴上那些有关行为美的词。最后的机动部分就是整篇文章感情的升华,由于时间的允许,我望着自己的讲台上还有那么多的石头,为了感谢眼前这群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我面对全班同学,真诚友好地邀请他们“有希望上台搭石的人请举手!”我坚信此时的学生已经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这样的“奖励”已不再具有挑战性,但只有这种让学生亲手去实践的“奖励”,孩子们的思维情感才能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果然同学们纷纷举手,一块块粘有美好行为的石头也就在同学们的一片片掌声中平稳地搭在小溪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素质教育课堂舞台上,教师只有对课堂充分预设,及时机智地使用有效的“奖励”方法,巧设平台,把关爱移植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只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方面上,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提问要得

──也谈要是你会怎么做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八小学 许三英



            



在小学语文教师08年5月刊上看到了沈火种老师写的一篇案例与反思《要是你会怎么做》,看后感触颇多,一时间,思绪难平,总觉得如骨在喉,不吐不快。



在文中,沈老师提出了《钓鱼的启示》一文,觉得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提出“要是你会怎么做”是个强人所难的问题,认为:放,做不到,说句不中听的话,咱国人好真没具备那素质;不放,大庭广众之下又多不好意思。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如果说了实话,便无意中成了课文主人公高大完美形象的对照物,衬托了自己的渺小与卑劣。言下之意,这种提问要不得。而我却恰恰觉得:这样的提问要得!不仅要得,还要提倡,不一定非得是“要是你会怎么做?”但让学生角色介入,设身处地地思考,以求达到“随文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若仅仅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充其量我们也只能被称为“教书匠”,离园丁的要求甚远,更不要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小学语文课,应该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见“语”也见“人”,其中它的人文性就在于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教学应具有人文性是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的。小学语文实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一次次对心灵的洗礼。譬如《中奖那天》中大奖面前不为所动的父亲;譬如《一面五星红旗》里宁可挨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的留学生;也譬如沈老师案例提到的《钓鱼的启示》中诚实守信放掉自己钓的大鱼的父亲……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为之折服,赞叹不已,同时也让我们在慨叹他们伟大的同时看到自己的渺小与平凡。沈老师说得很对,我们的国人很多还没有具备他们这样的素质,但这也是我认为应该提问的原因,正因为我们的欠缺,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告诉孩子怎么样做是对的,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也应该像文中的主人那样去做。我常常觉得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你在上面描画什么,它就会显现什么,你画下的是美丽,它就不会是丑陋;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像一块土地,你播下的是真善美的种子,收获的就不会是恶果。试想,如果我们从小就告诉了孩子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告诉了孩子们要学会爱,要诚实守信,要热爱祖国,这样还怕他们遇到事情时不知道怎么去做吗?只有先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啊!



至于沈老师文中提到的若学生来反其道而行之,问我们:“老师,要是你会怎么做?”我会坦荡地回答:“若我是《麻雀》中的老麻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若我是《钓鱼的启示》中的父亲,以前我会舍不得放了那条大鱼,但学了这篇课文后,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我会和文中的父亲一样把鱼放掉。”因为书中的文字熏陶感染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因为备课,备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心灵;因为教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7 1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